深地震探测揭示的华北及东北地区莫霍面深度

被引:43
作者
熊小松 [1 ,2 ]
高锐 [1 ,2 ]
张兴洲 [3 ]
李秋生 [1 ,2 ]
侯贺晟 [1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岩石圈中心
[2] 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3]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中国华北及东北地区; 深地震探测; 莫霍面深度; 太平洋构造运动; 地球动力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31.4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华北及东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该区的莫霍面深度与变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内蒙褶皱带内,最浅的莫霍面出现在渤海湾盆地。东北地区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大兴安岭地区,最浅的莫霍面出现在依兰-伊通断裂带内;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为一重要的莫霍面陡变带,其西侧的莫霍面一般大于40km,东侧的莫霍面一般小于36km,郯庐断裂带及其北延的依兰-伊通断裂带内,莫霍面沿线均有隆起,但幅度不一。渤海湾盆地及方正断陷(位于依兰-伊通断裂带内)莫霍面上隆显著,敦密断裂带有莫霍错断现象;在出露古老结晶基底岩石的块体内,其莫霍面深度要深于相邻盆地;莫霍面在太行及燕山山前深度明显加大。这些特征说明华北及东北地区拼合到一起后共同经历了太平洋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大兴安岭-太行山梯度带限定了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范围,太平洋板块的向西俯冲的前缘可能位于太行山以东,郯庐断裂带以西。
引用
收藏
页码:46 / 5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51 条
[31]   郯城-涟水综合地球物理剖面 [J].
杨文采 ;
胡振远 ;
程振炎 ;
倪诚昌 ;
白金 ;
方慧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2) :206-217
[32]   闾阳-梨树断面深、浅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J].
牛雪 ;
卢造勋 .
东北地震研究, 1998, (02) :68-75
[33]   延怀盆地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宽频带地震台阵研究 [J].
刘启元 ;
李顺成 ;
沈扬 ;
陈九辉 .
地球物理学报, 1997, (06) :763-772+875
[34]   北京—怀来—丰镇剖面地壳上地幔构造与速度结构研究 [J].
祝治平 ;
张先康 ;
张建狮 ;
张成科 ;
赵金仁 ;
盖玉杰 .
地震学报, 1997, (05) :54-60
[35]   文安─蔚县─察右中旗剖面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研究 [J].
张成科 ;
张先康 ;
盖玉杰 ;
祝治平 ;
张建狮 ;
阮虹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03) :18-28
[36]   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地球物理综合研究 [J].
杨宝俊,穆石敏,金旭,刘财 .
地球物理学报, 1996, (06) :772-782
[37]   聊城-荣城地壳二维速度结构——初探“泰山震”之谜 [J].
张碧秀 ;
汤永安 ;
夏铁军 ;
崔桂梅 .
中国地震, 1996, (02) :37-42
[38]   延庆─怀来地区地壳细结构──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 [J].
张先康,王椿镛,刘国栋,宋建立,罗力雷,吴涛,吴建春 .
地球物理学报, 1996, (03) :356-364
[39]   东秦岭陆壳反射地震剖面 [J].
袁学诚,徐明才,唐文榜,王庆海 .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06) :749-758
[40]   华北盆地滑脱构造的地震学证据 [J].
王椿镛,张先康,吴庆举,祝治平 .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05) :61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