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际碳排放极化格局研究

被引:30
作者
肖黎姗 [1 ,2 ]
王润 [1 ,2 ]
杨德伟 [1 ,2 ]
孙艳伟 [1 ,2 ]
刘健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2] 厦门市城市代谢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极化格局; 碳聚集; 碳排放区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温室气体减排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由于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差异,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碳减排的潜力也各不同。文章在计算中国省际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的方法,刻画了1990年到2007年中国省际碳排放时空分布格局和聚集程度,有利于设立合理的长期减排目标和战略,实现碳排放空间的公平分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表明,碳总量和碳强度都呈现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局部空间上出现了高值的聚集现象。碳强度的极化现象比碳总量更加严重。文章最后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碳排放聚集等,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碳排放区划方案。区划结果显示出资源丰裕程度与碳强度的关系,有利于实施差异化的减排战略,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碳公平的测度:基于人均历史累计排放的碳基尼系数 [J].
滕飞 ;
何建坤 ;
潘勋章 ;
张弛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 (06) :449-455
[2]   长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空间自相关分析 [J].
高凯 ;
周志翔 ;
杨玉萍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S1) (S1) :13-20
[3]   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 [J].
岳超 ;
胡雪洋 ;
贺灿飞 ;
朱江玲 ;
王少鹏 ;
方精云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 (04) :510-516
[4]   北京市SARS流行的特征与时空传播规律 [J].
曹志冬 ;
曾大军 ;
郑晓龙 ;
王全意 ;
王飞跃 ;
王劲峰 ;
王小莉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 40 (06) :776-788
[5]   气候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J].
石龙宇 ;
崔胜辉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 33(S1) (S1) :193-197
[6]   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 [J].
张雷 ;
黄园淅 ;
李艳梅 ;
程晓凌 .
资源科学, 2010, 32 (02) :211-217
[7]   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 [J].
朱永彬 ;
王铮 ;
庞丽 ;
王丽娟 ;
邹秀萍 .
地理学报, 2009, 64 (08) :935-944
[8]  
区域COD、SO2及TSP排放的空间自相关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赵小风,黄贤金,张兴榆,朱德明,赖力,钟太洋.环境科学. 2009(06)
[10]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 [J].
胡初枝 ;
黄贤金 ;
钟太洋 ;
谭丹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03) :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