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塔院井数字化观测水温的同震效应研究

被引:70
作者
杨竹转
邓志辉
陶京玲
谷圆珠
王志敏
刘成龙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塔院井; 水温变化; 地震; 同震效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7 [地震观测预报];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基于北京塔院井数字化水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远震引起的水温同震效应,注意到塔院井水温同震变化总是具有下降-上升-恢复的过程,不受地震方位和震源机制的影响;水温同震下降幅度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三者之间有较好的关系;震后水温后效恢复上升幅值受水位动态影响.最后,对塔院井水温同震效应机理进行了探讨,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井孔中的水体受震荡激发而加速对流与掺混是导致水温先下降的主要原因:当井水受到地震波的作用时,对流加速,井内深部较热的水体上涌,而浅部较冷的水体下沉,水温探头将先观测到温度下降现象;震后水震波逐渐平息,探头附近井水温逐步恢复上升.
引用
收藏
页码:203 / 21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云南思茅大寨井水位同震阶变的初步研究 [J].
杨竹转 ;
邓志辉 ;
赵云旭 ;
朱培耀 .
地震学报, 2005, (05) :569-574+582
[2]   首都圈地区井水温度的动态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J].
车用太 ;
刘喜兰 ;
姚宝树 ;
鱼金子 ;
张培仁 ;
刘五洲 ;
杨明波 ;
朱自强 ;
曹新来 ;
黄辅琼 ;
谷元珠 ;
刘成龙 ;
李海孝 ;
宋晓冰 ;
范秀丽 .
地震地质, 2003, (03) :403-420
[3]   塔院井水温微动态研究 [J].
谷元珠 ;
车用太 ;
鱼金子 ;
张培仁 .
地震, 2003, (01) :102-108
[4]   地方震及近震地下水同震震后效应研究 [J].
付虹 ;
刘丽芳 ;
王世芹 ;
万登堡 .
地震, 2002, (04) :55-66
[5]   大陆地下流体对台湾南投7.6级地震的响应研究 [J].
黄辅琼 ;
迟恭财 ;
徐桂明 ;
简春林 ;
邓志辉 .
地震, 2000, (S1) :119-125
[6]   井水温度微动态形成的水动力学机制研究 [J].
鱼金子 ;
车用太 ;
刘五洲 .
地震, 1997, (04) :389-396
[7]   我国地震地下水温度动态观测与研究 [J].
车用太,鱼金子,刘春国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996, (04) :34-37
[8]   四川深井水位同震阶变异常与地震预报 [J].
李有才 .
四川地震, 1995, (03) :32-35
[9]  
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8.7级大地震及其对中国大陆地区的影响[M]. 地震出版社 ,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编, 2005
[10]  
地下流体典型异常的调查与研究[M]. 气象出版社 , 车用太,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