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早熟性遗传与选育方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4
作者
张海峰
机构
[1] 西北农学院
关键词
早熟性; 亚性状; 小麦; 麦类作物; 杂交组合; 全生育期; 选育方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研究证明,早熟性是由不同的亚性状组成的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行为比较复杂。而且在不同生态类型间存在遗传差异。F1的两个亚性状表现为反向遗传,即前显后隐,或前隐后显。全生育期的显性表现和前期基本一致,说明前期亚性状的遗传效应大于后期,成熟期与抽穗期密切相关(r=0.524)。小麦普遍存在杂种优势。不过不同品系的同一性状或同一品系的不同性状显示的优势差异很大。前期负向优势以奥尔生最强(-0.50%),后期则最弱(2.62%)。而且,同一品系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优势也不同。F2群体平均值,三个性状的顺序同F1。超早亲的频率和幅度,同亲本的关系最密切。绝对超早的频率和幅度更有实际育种意义。早熟性遗传力值较高(抽穗期为51.9%,成熟期为43.9%)。可在早代选择,提高早熟育种效率。亲本的两个亚性状,在杂交后代中可以结合成各种构型的全生育期,规律是:两短难结合,超早频率低;两长易结合,超早频率高。说明前短和后短的不同亲本基因,很难在杂交后代中进行重组,形成全生育期最短的新基因型。但是某些品系的杂交,也会打破这种连锁,出现有利的基因重组。如前期较短的69-2(189.50天)与后期较短的奥尔生(38.99天)杂交,F2出现17.2%的植株比理论全生育期还短,确是一个好组合。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10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小麦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研究 [J].
沈殿林 ;
王建设 ;
沈国光 .
浙江农业科学, 1982, (05) :238-242
[2]   从性状相关及遗传力探讨小麦早熟性的遗传规律 [J].
谢瑞生 ;
张振宏 .
中国农业科学, 1981, (03) :16-24
[3]   春麦杂种后代抽穗期变异的初步观察 [J].
许子斌 ;
廖雨墨 ;
何元龙 .
作物学报, 1980, (03) :171-178
[4]   冬小麦杂种第一代早熟性和第二代株高分离特点的初步分析 [J].
Laboratory of Wheat ;
Institute of Crops of Hopei Province .
遗传学报, 1977, (02) :117-124
[5]   关于小麦早熟育种的几个问题 [J].
Cereal Crop Division ;
Kiangsu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遗传学报, 1976, (01) :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