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变形机制:物理模拟和讨论

被引:22
作者
周建勋 [1 ]
周建生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育部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和地球科学系
[2]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物理模拟; 新生代; 伸展构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6 [新构造运动(新构造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渤海湾盆地是中国东北部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并与欧亚板块东缘一些中-新生代盆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相似性,但其形成机制至今仍存很大争议.作者以位于渤海湾盆地中部的黄骅坳陷为原形,设计了4组不同伸展方向的平面砂箱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南-北向伸展模型与实际构造之间具有良好的相似性,同时这一模型表明裂陷盆地中断层走向的复杂变化并不一定就是复杂运动学机制或多期变形的结果.通过实验结果与实际构造的对比分析,以及根据黄骅坳陷与渤海湾盆地之间高度的构造相似性特征,作者提出:渤海湾盆地是由南-北向伸展作用而形成,盆地北北东向边界断裂的走滑变形是南-北向伸展作用的结果,在南-北向伸展过程中起侧向转换作用.同时根据渤海湾盆地与欧亚板块东缘一些中-新生代盆地之间显著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相似性,研究认为:(1)“南-北向伸展模式”可为渤海湾盆地以及欧亚板块东缘一些相邻盆地的形成提供较好的运动学机制解释;(2)南-北向伸展作用可能是太平洋-库拉板块之间近东-西向扩张洋脊俯冲所形成的“板片窗”的效应.这一“板片窗”效应同时可以合理解释欧亚板块东缘盆地初始裂陷时代自东向西逐渐变新的趋势以及盆地从裂陷逐渐转化为热沉降状态的现象.
引用
收藏
页码:507 / 51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J].
周建勋 ;
徐凤银 ;
胡勇 .
石油学报, 2003, (01) :19-24
[2]   郯庐断裂带走滑时代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J].
朱光 ;
宋传中 ;
王道轩 ;
刘国生 ;
徐嘉炜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3) :250-256
[3]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J].
徐杰 ;
高战武 ;
宋长青 ;
孙建宝 .
地震地质, 2000, (02) :111-122
[4]   西北太平洋边缘新生代盆地成因(上):成盆机制述评 [J].
许浚远 ;
张凌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2) :93-98
[5]   曲折边界斜向裂陷伸展的砂箱实验模拟 [J].
周建勋 ;
漆家福 .
地球科学, 1999, (06) :630-634
[6]   东亚陆缘新生代盆地的相似性 [J].
许浚远 .
石油实验地质, 1997, (04) :297-304
[7]   歧口凹陷构造演化 [J].
许浚远,张凌云,杨东胜,黄晓燕,陈国童 .
石油实验地质 , 1996, (04) :348-355
[8]   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伸展模式及其动力学过程 [J].
漆家福,张一伟,陆克政,杨桥,陈发景 .
石油实验地质 , 1995, (04) :316-323
[9]   新生代黄骅坳陷构造伸展、沉积作用和岩浆活动 [J].
孟庆任 ;
王战 ;
王翔 ;
解建民 .
地质论评, 1993, (06) :535-547
[10]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作用和伸展构造 [J].
马杏垣 ;
刘和甫 ;
王维襄 ;
汪一鹏 .
地质学报, 1983, (01) :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