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岭-熊耳山地区中基性岩墙的Sr、Nd、Pb同位素组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20
作者
王团华 [1 ]
毛景文 [1 ]
谢桂青 [1 ]
叶安旺 [2 ]
李宗彦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2] 灵宝市地质矿产局
[3] 灵宝市金源矿业有限公司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岩墙; Sr、Nd、Pb同位素示踪;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 秦岭造山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出露于华北南缘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的中基性岩墙的Sr、Nd、Pb同位素研究显示:岩墙的(87Sr/86Sr)i变化于0.712310~0.735100,平均值0.722117,(143Nd/144Nd)i变化于0.511160~0.512066,平均值0.511436。用t=130Ma计算的岩墙的εSr(t)变化于113.06~436.61,εNd(t)变化于-7.9~-25.57,岩墙的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出极端富集特征。岩墙的206Pb/204Pb变化于16.1921~19.8149,平均17.7067,207Pb/204Pb变化于15.3245~15.7540,平均15.6638,208Pb/204Pb变化于36.8607~41.6251,平均38.9494,其铅同位素比值显示出明显的富放射性成因铅的特征。通过对岩墙与区域太华群、熊耳群地层和中生代花岗岩的对比示踪研究表明,岩墙岩浆源区显示出与洋壳和深海沉积物质混染有关的特征,形成岩墙的岩浆物质与扬子陆块具有更大的亲缘性,由此证明秦岭造山带是由扬子陆块俯冲于华北陆块南缘之下造山的大陆动力学演化过程。结合现今的秦岭造山带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认为中生代时期太平洋构造域的兴起是导致秦岭造山带地区由陆陆碰撞向岩石圈拉张伸展构造体制转化的根本原因,从而造成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燕山期大规模花岗岩体和中基性岩墙的浅成侵位活动。
引用
收藏
页码:1580 / 159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1]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特征与地幔流体[M]. 地质出版社 , 卢欣祥等, 2004
[12]  
东秦岭地学断面的结构及动力学[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宋传中著, 2000
[13]  
地球科学中同位素体系理论与应用[M]. 科学出版社 , 朱炳泉等著, 1998
[14]  
Mesozoic lithosphere destruction benea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 evidence from major-, trace-element and Sr–Nd–Pb isotope studies of Fangcheng basalts[J] . Hong-Fu Zhang,Min Sun,Xin-Hua Zhou,Wei-Ming Fan,Ming-Guo Zhai,Ji-Feng Yin.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2002 (2)
[15]  
Pb, Sr, and Nd isotopic features in organic matter from China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etroleum generation and migration[J] . Zhu Bing-Quan,Zhang Jing-Lian,Tu Xiang-Lin,Chang Xiang-Yang,Fan Cai-Yuan,Liu Ying,Liu Ju-Ying.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 2001 (15)
[16]  
中国北方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期次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毛景文,谢桂青,张作衡,李晓峰,王义天,张长青,李永峰. 岩石学报 . 2005
[17]   松树沟元古宙蛇绿岩Nd、Sr、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J].
周鼎武 ;
董云鹏 ;
刘良 ;
张旗 ;
张宗清 .
地质科学 , 1998, (01) :32-39
[18]   鲁西中生代富钾火山岩及煌斑岩微量元素和Nd—Sr同位素地球化学 [J].
邱检生 ;
王德滋 ;
曾家湖 .
高校地质学报, 1997, (04) :384-395
[19]   华北地块南部巨型陆内俯冲带与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现今三维结构 [J].
张国伟 ;
孟庆任 ;
刘少峰 ;
姚安平 .
高校地质学报 , 1997, (02) :2-9+11-16
[20]  
东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热结构及断面模型[J]. 金昕,任光辉,曾建华,黄建刚,张治川,陈浮,杨毅,周友松,梁恕信.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