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光能资源利用的调控效应

被引:37
作者
毕常锐 [1 ]
白志英 [1 ]
杨訸 [2 ]
李存东 [2 ]
郑金风 [1 ]
李东晓 [2 ]
唐光雷 [2 ]
机构
[1] 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小麦; 种植密度; 光能利用率;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提高小麦光能利用率和产量本试验于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品种石新828群体光能资源利用的调控效应。设置4个密度水平处理(210×104基本苗/hm2(D1)、270×104基本苗/hm2(D2)、330×104基本苗/hm2(D3)和390×104基本苗/hm2(D4))。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小麦石新828群体光能利用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D3处理的小麦群体合理,叶面积指数适宜,群体受光态势良好,且小麦群体的消光系数和生物量光能利用率均在生育后期表现出明显优势,最终使得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及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D1和D2处理的群体透光率和净同化率在整个生育期均表现出明显优势,但由于小麦群体相对较小,农田漏光严重,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D4处理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在整个生育期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但由于群体相对较大,群体基部透光率较小,小麦群体的净同化率、消光系数和生物量光能利用率在生育后期表现出明显的劣势;最终均导致了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降低。由此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使群体具有良好的受光结构和持久的光合同化能力,得到适宜的干物质积累量,协调营养物质向籽粒中转运,最终使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高达0.572%。
引用
收藏
页码:171 / 17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冬小麦光能利用率动态分析 [J].
李红卫 ;
李书岭 ;
张志红 ;
彭记永 .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26) :12457-12458
[2]  
群体分布和灌溉对冬小麦农田光能利用的影响[J]. 杨国敏,孙淑娟,周勋波,陈雨海,齐林,高会军,刘岩.应用生态学报. 2009(08)
[3]   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及群体受光态势的影响 [J].
李举华 ;
林荣芳 ;
刘兆丽 ;
王建林 ;
刘树堂 .
华北农学报, 2008, (03) :209-212
[4]   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产量形成的影响 [J].
胡焕焕 ;
刘丽平 ;
李瑞奇 ;
李慧玲 ;
李雁鸣 .
麦类作物学报, 2008, (03) :490-495+501
[5]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J].
刘丽平 ;
胡焕焕 ;
李瑞奇 ;
李慧玲 ;
常春丽 ;
李雁鸣 .
华北农学报, 2008, (02) :125-131
[6]   不同肥料处理对豫麦34冠层结构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J].
熊淑萍 ;
杨颖颖 ;
李春明 ;
马新明 ;
姬兴杰 ;
徐光辉 .
麦类作物学报, 2008, (02) :276-280
[7]   种植密度对杂种小麦C6-38/Py85-1群体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J].
张永丽 ;
蓝岚 ;
李雁鸣 ;
肖凯 .
麦类作物学报, 2008, (01) :113-117
[8]   LAI-2000冠层分析仪在不同植物群体光分布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J].
王谦 ;
陈景玲 ;
孙治强 .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05) :922-927
[9]   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在农田生态系统观测中的应用 [J].
史泽艳 ;
高晓飞 ;
谢云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 (04) :78-82
[10]   不同密度小麦群体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 [J].
由海霞 .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04) :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