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秦岭古生代花岗岩组合、岩浆时空演变及其对造山作用的启示

被引:157
作者
王涛 [1 ]
王晓霞 [2 ]
田伟 [3 ]
张成立 [4 ]
李伍平 [5 ]
李舢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3]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4]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5]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
锆石年代学; 花岗岩; Nd,Hf同位素; 秦岭造山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P597.3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070902 ;
摘要
对北秦岭2个最大的S,I型花岗岩进行了锆石年代学和相关地球化学研究.漂池S型花岗岩锆石SIMS年龄为(495±6)Ma,εNd(t)=-8.2~-8.8,锆石εHf(t)=-6~-39.灰池子I型花岗岩锆石LA-ICPMS,SIMS年龄分别为(421±27)和(434±7)Ma,εNd(t)=-0.9~0.9,锆石εHf(t)=-11~8.4.结合收集的28个锆石年代学资料的统计,将北秦岭古生代花岗岩浆的演化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505~470Ma)主要发育于北秦岭东段,具有I型弧岩浆的特点,伴生有漂池等S型花岗岩.它们与榴辉岩等(超)高压变质岩石的时空关系密切,揭示了完整的陆缘俯冲造山作用.第二阶段(450~422Ma)广布全区,以灰池子岩体为代表的I型花岗岩为主,解释为有地幔物质混入的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块体碰撞过程及略后的抬升环境;第三阶段(415~400Ma)仅发育于北秦岭中段,以I型花岗岩为主,形成于碰撞晚期阶段.北秦岭古生代花岗岩带的时空演变揭示,秦岭古生代俯冲碰状造山作用具有长期连续性、阶段性的特点;俯冲首先从北秦岭东段开始起动,早于祁连-柴达木北缘、大别山北麓,说明中国中央造山系古生代俯冲增生直到碰撞具有多块体、不等时的拼合特点.
引用
收藏
页码:949 / 971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54 条
[21]  
Evaluation of multiple emplacement mechanisms: the Huichizi granite pluton, Qinling orogenic belt, central China[J] . Tao Wang,Xiaxia Wang,Wuping Li.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 2000 (4)
[22]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ast Qinling Mountains, China, in the Palaeozoic: a review and new tectonic model[J] . Tectonophysics . 1996 (3)
[23]   A MIDDLE SILURIAN EARLY DEVONIAN MAGMATIC ARC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OF CENTRAL CHINA [J].
LERCH, MF ;
XUE, F ;
KRONER, A ;
ZHANG, GW ;
TOD, W .
JOURNAL OF GEOLOGY, 1995, 103 (04) :437-449
[24]  
1/25万区调报告内乡县幅 .2 河南地质调查院. . 2002
[25]  
Magmatism in the Ocean Basins .2 Sun SS,McDonough WF. . 1989
[26]   东昆仑金水口花岗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J].
龙晓平 ;
金巍 ;
葛文春 ;
余能 .
地球化学, 2006, (04) :367-376
[27]   秦岭造山带商南—西峡地区富水杂岩的变辉长岩中斜锆石与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的差异 [J].
李惠民 ;
陈志宏 ;
相振群 ;
李怀坤 ;
陆松年 ;
周红英 ;
宋彪 .
地质通报, 2006, (06) :653-659
[28]   东秦岭松树沟超基性岩体“热”侵位时代新知 [J].
刘军锋 ;
孙勇 .
地质论评, 2005, (02) :189-192
[29]   秦岭造山带核部新元古代碰撞变形及其时代——强变形同碰撞花岗岩与弱变形脉体锆石SHRIMP年龄限定 [J].
王涛 ;
张宗清 ;
王晓霞 ;
王彦斌 ;
张成立 .
地质学报, 2005, (02) :220-231+292
[30]   北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期低Al-TTD系列:岩石特征、成因模拟及地质意义 [J].
田伟 ;
魏春景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3) :21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