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甲氨蝶呤柔性纳米脂质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4的影响

被引:3
作者
王娟
梁清华
范荣
唐涛
熊新贵
陈疆
机构
[1]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结合科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性; 甲氨蝶呤; 脂质体; 白细胞介素4; γ-干扰素; 大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93.22 [类风湿性关节炎];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观察经控制释放材料纳米柔性纳米脂质体制成的外用甲氨蝶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4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11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结合研究所完成。80只健康的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10只,其余70只大鼠采用皮下注射牛Ⅱ型胶原和完全福氏佐剂制备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再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0.5%甲氨蝶呤组20只;0.25%甲氨蝶呤柔性纳米脂质体组20只,0.5%甲氨蝶呤柔性纳米脂质体组20只。正常对照组大鼠自由饮水,模型组每天灌服1.5mL蒸馏水,其余各组于初次免疫7d后给药,于大鼠右后足分别涂抹0.5%甲氨蝶呤外敷剂、0.25%和0.5%甲氨蝶呤柔性纳米脂质体,约2.0~4.0g/只(视关节大小而定),每周一次。采用关节炎指数积分法评定关节症状,关节指数积分越高,关节症状越严重。给药后第45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4水平。结果:纳入大鼠8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关节炎指数积分给药前14d无明显区别,模型组随着时间延长,关节炎指数积分增加;0.5%甲氨蝶呤组、0.25%甲氨蝶呤柔性纳米脂质体组和0.5%甲氨蝶呤柔性纳米脂质体组于给药后25d达高峰,但仍低于模型组(分别为1.51±0.99,0.98±0.57,0.88±0.49,1.68±1.24,t=2.956,5.461,5.244,P<0.01)。②给药后45d模型组、0.5%甲氨蝶呤组、0.25%甲氨蝶呤柔性纳米脂质体组和0.5%甲氨蝶呤柔性纳米脂质体组γ-干扰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白细胞介素4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γ-干扰素分别为(120.75±1.43),(104.41±1.71),(88.75±1.58),(83.60±1.86),(56.15±2.07)ng/L,t=-64.016,-67.970,-36.928,-48.092,P<0.01;白细胞介素4分别为(23.28±0.13),(36.45±0.15),(46.46±0.16),(48.47±0.12),(61.23±0.27)ng/L,t=398.098,328.973,179.924,186.796,P<0.01]。0.5%甲氨蝶呤组、0.25%甲氨蝶呤柔性纳米脂质体组和0.5%甲氨蝶呤柔性纳米脂质体组γ-干扰素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t=21.387,46.365,43.639,P<0.01),白细胞介素4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t=-238.74,-514.575,-385.096,P<0.01)。0.25%甲氨蝶呤柔性纳米脂质体组和0.5%甲氨蝶呤柔性纳米脂质体组γ-干扰素水平明显低于0.5%甲氨蝶呤组(t=36.581,30.124,P<0.01),白细胞介素4水平明显高于0.5%甲氨蝶呤组(t=-282.406,-203.685,P<0.01)。0.25%甲氨蝶呤柔性纳米脂质体组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4与0.5%甲氨蝶呤柔性纳米脂质体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外用甲氨蝶呤柔性纳米脂质体通过其智能控制释放效应,下调血清γ-干扰素及上调血清白细胞介素4水平的作用明显优于普通外用甲氨蝶呤。
引用
收藏
页码:95 / 9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清江风湿液与小剂量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 [J].
姜锦林 .
时珍国医国药, 2006, (09) :1828-1829
[2]   英利昔单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随机双盲临床研究 [J].
黄烽 ;
邓小虎 ;
张江林 ;
梁东风 ;
郭军华 ;
李胜光 ;
朱剑 ;
李晓峰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6, (09) :522-526
[3]   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J].
孙晓云 ;
苏茵 ;
任丽敏 ;
韩蕾 ;
栗占国 .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04) :356-359
[4]   rhTNFR:Fc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致炎及抗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J].
孙晓云 ;
苏茵 ;
任丽敏 ;
贾汝琳 ;
栗占国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6, (04) :209-212
[5]   雷公藤内酯醇对胶原诱导的大鼠关节炎关节腔和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J].
涂胜豪 ;
胡永红 ;
曾克勤 ;
赖先阳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6, (01) :27-29
[6]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EB病毒感染及Th细胞激活的免疫学分析 [J].
张悦 ;
王惠萱 ;
杨光辉 ;
陈忠明 .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6, (01) :66-67
[7]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TH1/TH2细胞功能亚型的关系(英文) [J].
毛立群 ;
冯玲 ;
闫燕华 .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43) :181-183
[8]   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淋巴细胞Th1/Th2和Fas/Fas L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J].
彭晨星 ;
邵福灵 ;
刘凤珍 ;
靳洪涛 .
临床荟萃, 2005, (18) :1063-1064
[9]   类风湿关节炎血清和滑液Th1/Th2细胞因子的水平及意义 [J].
冷建杭 ;
蒋群芳 ;
姜晓虹 ;
卓广超 ;
王克义 ;
汪子伟 .
浙江临床医学, 2004, (06) :457-458
[10]   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遗传学研究进展 [J].
宋淑菊 ;
马骥良 .
临床内科杂志, 2004, (03) :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