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的构建

被引:28
作者
殷世东 [1 ,2 ]
机构
[1]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2] 合肥师范学院
关键词
质的合理性流动; 自获性流动; 普实性流动; 教师流动机制;
D O I
10.14121/j.cnki.1008-3855.2013.18.012
中图分类号
G522.3 [义务教育];
学科分类号
04 ; 0401 ;
摘要
由于教师流动机制不健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流动呈现无序状态,造成城镇和开放发达地区教师积压而农村和贫困薄弱地区师资匮乏的局面,师资流动失衡已经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教师流动中,必须遵循下向流动与上向流动并行起来运行,将量的合理性流动与质的合理性流动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融普实性流动原则与自获性流动原则为一体运作等原则,才能建构义务教育阶段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优化师资配置,促进教师合理流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8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2]   西方国家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经验与启示 [J].
李玲 ;
韩玉梅 .
比较教育研究, 2011, 33 (11) :1-5
[3]   国际教师教育的变革和我国的应对策略 [J].
翁伟斌 .
江苏教育研究, 2011, (19) :32-37
[4]   中小学教师流动样态及其合理性标准建构 [J].
薛正斌 ;
刘新科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0 (01) :162-170
[5]   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建立的理性思考 [J].
吴松元 .
教师教育研究 , 2008, (04) :35-39
[6]   县域教师流动制度:区域师资配置均衡化的重要保障 [J].
李拉 ;
张茂聪 .
教育科学研究, 2007, (09) :19-21
[7]   论教师流动 [J].
洪哲 .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5, (03) :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