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模型修正的忻州市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变化

被引:7
作者
赵鹏宇 [1 ]
郭劲松 [2 ]
刘秀丽 [1 ]
崔嫱 [3 ]
张俊卿 [3 ]
冯文勇 [3 ]
机构
[1] 忻州师范学院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
[2]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3] 忻州师范学院旅游管理系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空间差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为了给忻州市矿粮复合区与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在现有生态足迹模型中增加了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科目的污染排放账户和水资源账户,重新确定了忻州各项生物账户全球平均产量与生产性土地均衡因子。采用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忻州市14个县(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主要结论为:人均生态足迹集中于能源资源相对丰富的县域,如静乐、河曲、保德、原平;忻州生态承载力主要来自于耕地与林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主要集中于相对资源富裕、人口较多的县域,如宁武、静乐、神池、五寨、岢岚、偏关;2004—2009年间生态赤字县域数量呈上升趋势,且整体上向严重赤字区、压力指数大于1的区域集中;依据区域经济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率是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可将忻州市分为两类区域,第一类包括河曲、保德、原平、静乐等4县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技术效率较低,对生态环境的扰动较大;另一类为其它8个县级单位,低于全市区平均水平,技术效率较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从能源利用与城镇发展角度分析了空间差异产生的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41 / 5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1]   足迹家族:概念、类型、理论框架与整合模式 [J].
方恺 .
生态学报, 2015, 35 (06) :1647-1659
[12]  
Ecological footprint time series of Austria; the Philippines; and South Korea for 1961–1999: comparing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an ‘actual land area’ approach.[J].Mathis Wackernagel;Chad Monfreda;Karl-Heinz Erb;Helmut Haberl;Niels B Schulz.Land Use Policy.2003, 3
[13]  
全球主要农作物产量报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15,
[14]  
中国生态资源承载力研究.[M].谢高地; 等著.科学出版社.2011,
[15]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因子的区域可持续性动态评估——以陕西省为例 [J].
郭晓娜 ;
李泽红 ;
董锁成 ;
薛东前 ;
陈艳晓 .
水土保持通报, 2014, 34 (02) :142-146
[16]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浙江省域生态足迹分析 [J].
张恒义 ;
刘卫东 ;
林育欣 ;
单娜娜 ;
王世忠 .
生态学报, 2009, 29 (05) :2738-2748
[17]   中国主要农产品全球平均产量的更新计算 [J].
谢鸿宇 ;
叶慧珊 .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1) :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