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典型天然气藏输导体系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为例

被引:29
作者
朱筱敏 [1 ]
刘成林 [1 ]
曾庆猛 [2 ]
门相勇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
[2] 中国地质大学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输导体系; 克拉通; 前陆; 裂谷; 苏里格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1 [成因];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前陆盆地褶皱-冲断带气藏和裂谷盆地气藏油气输导体系以断裂为主,天然气运移方向以垂向为主,运移距离短,输导效率高;而克拉通盆地岩性气藏和前陆盆地斜坡带气藏油气输导体系以砂体为主,油气运移方向为侧向、垂向,运移距离较长,输导效率低。苏里格气田属克拉通盆地岩性气藏,输导体系主要类型为砂体型,也有少量断裂型、砂体-断裂型。砂体型又可进一步分为厚层带状砂体、薄层带状砂体与透镜状砂体等类型。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随时间而变化。在200~150 M a溶蚀作用和断层活动最强,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增大到顶峰。在成藏关键时刻(J3—K1),输导体系格架产状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主要输导体系为砂体、断层与裂缝,油气向西北方向运移,输导效率高。在成藏后调整期(K2—Q),输导体系格架大部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主要输导体系为砂体与裂缝。油气运移效率较低,运移不太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724 / 72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苏里格气田储层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 [J].
田冷 ;
何顺利 ;
顾岱鸿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4, (06) :593-596
[2]   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配置关系 [J].
张卫海 ;
查明 ;
曲江秀 .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02) :118-120+185
[3]   苏里格大气田成藏地质特征 [J].
何自新 ;
付金华 ;
席胜利 ;
付锁堂 ;
包洪平 .
石油学报, 2003, (02) :6-12
[4]   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其输导性能在时空上的演化分析 [J].
赵忠新 ;
王华 ;
郭齐军 ;
甘华军 ;
韩晋阳 ;
田晓雪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2, (06) :527-532+536
[5]   苏里格庙气田碎屑岩储集层特征与天然气富集规律 [J].
李文厚 ;
魏红红 ;
马振芳 ;
屈红军 ;
刘锐娥 ;
陈全红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04) :387-391+396
[6]   川西白马庙地区上侏罗统蓬莱镇组天然气成藏研究 [J].
刘成林 ;
李景明 ;
门相勇 .
天然气工业, 2002, (02) :10-13+12
[7]   川东小河坝砂岩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 [J].
刘成林 ;
李景明 ;
蒋裕强 ;
朱玉新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2, (01) :46-49+4
[8]   断裂输导系统及其组合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付广 ;
付晓飞 .
世界地质, 2001, (04) :344-349
[9]   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技术 [J].
赵文智 ;
何登发 ;
池英柳 ;
雷振宇 ;
瞿辉 .
石油学报, 2001, (01) :6-13+8
[10]   四川盆地西南部震旦系白云岩成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 [J].
王兴志 ;
穆曙光 ;
方少仙 ;
黄继祥 ;
侯方浩 .
沉积学报, 2000, (04) :549-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