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灾害成生机理与防治原则

被引:13
作者
李朝安 [1 ,2 ]
胡卸文 [1 ]
李冠奇 [2 ]
马显春 [2 ]
机构
[1]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2]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关键词
泥石流; 成生机制; 防治; 汶川地震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泥石流];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2010年8月12日—14日强降雨过程导致"5.12"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映秀镇、龙池镇、清平乡集中暴发了大面积泥石流灾害,损失惨重。针对四川"8·13"泥石流三大典型泥石流沟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研究地震重灾区泥石流灾害成生机理,对泥石流灾害治理及灾害预警工作具有极其重要意义。首先研究了映秀镇、龙池镇、清平乡典型泥石流灾害的基本情况及其地质环境条件,泥石流的分布规律、成生规律和表现形式。(1)本次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发震断裂构造带附近,呈带状分布;(2)它们在地震之前就是泥石流沟;(3)沟内斜坡稳定性原本就差,加之在"5·12"地震作用下后,稳定性更差,且有更多的物源进入到沟中,在沟内形成大大小小的堵塞体,在降雨期对地表径流起‘堵沟蓄能—溃决消能’作用,在堵塞体溃决时,流水之挟砂、抽槽等作用大大增强而形成大规模、突发性泥石流。针对这类泥石流的特点及成生机理,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泥石流的防治原则:一是治沟必须与治坡相结合;二是工程措施的兴建应与其功能的维护(维修)相结合;三是防灾工程与建设开发相结合;四是泥石流监测预警应同时布置在潜在的‘堵塞体’的上下游侧。
引用
收藏
页码:257 / 26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山区铁路沿线泥石流泥位自动监测预警系统 [J].
李朝安 ;
胡卸文 ;
王良玮 .
自然灾害学报, 2011, 20 (05) :74-81
[2]   四川都江堰龙池“8·13”八一沟大型泥石流灾害研究 [J].
马煜 ;
余斌 ;
吴雨夫 ;
张健楠 ;
亓星 .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1, 43(S1) (工程科学版) :92-98
[3]   “8.13”四川清平群发性泥石流灾害成因及其影响 [J].
苏鹏程 ;
韦方强 ;
冯汉中 ;
游勇 ;
程尊兰 ;
徐爱松 .
山地学报, 2011, (03) :337-347
[4]   汶川震区映秀镇“8·14”特大泥石流灾害调查 [J].
唐川 ;
李为乐 ;
丁军 ;
黄翔超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1, 36 (01) :172-180
[5]   汶川地震后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泥石流灾害调查研究 [J].
余斌 ;
马煜 ;
吴雨夫 .
工程地质学报, 2010, 18 (06) :827-836
[6]   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灾害特点、成因与启示 [J].
许强 .
工程地质学报, 2010, 18 (05) :596-608
[7]   都江堰市八一沟泥石流形成条件与动力学特征分析 [J].
张自光 ;
张志明 ;
张顺斌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0, 21 (01) :34-38
[8]   汶川“5·12”地震公路灾害分析和防治对策 [J].
李朝安 ;
谭炳炎 ;
胡卸文 .
自然灾害学报, 2009, 18 (06) :97-103
[9]   5·12汶川地震诱发都江堰龙池镇干沟泥石流可能性地质分析 [J].
沈军辉 ;
朱容辰 ;
刘维国 ;
任洋 ;
章志峰 .
山地学报, 2008, (05) :513-517
[10]   西南地区泥石流灾害及防灾预警 [J].
李朝安 ;
魏鸿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 (03) :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