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7 条
针刺效应影响因素的定性定量化实验研究
被引:17
作者:
闵友江
[1
,2
]
严振国
[1
]
杨华元
[1
]
杨旭明
[1
]
郭春霞
[1
]
机构:
[1] 上海中医药大学
[2]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来源:
关键词:
针刺效应;
正交设计;
氢化可的松动物模型;
睾酮;
雌二醇;
D O I:
10.13192/j.ljtcm.2008.12.134.minyj.004
中图分类号:
R245 [针灸学、针灸疗法];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目的:以氢化可的松造成肾阳虚实验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设计研究影响针刺效应的多个因素,探索影响针刺效应的主次因素和针刺参数的最佳组合,以期为提高针刺疗效、指导针灸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L8(27)正交表对4因素(穴位的相对特异性、针刺捻转角度和频率、针刺时间、针刺间隔时间)2水平安排实验,运用自行研制的计算机控制针刺手法仪治疗肾阳虚大鼠,通过观察睾酮、雌二醇的水平来比较上述4因素的主次。结果:针刺对肾阳虚大鼠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P<0.05或<0.01);上述4因素对针刺效应的影响大小依次是捻针角度和频率、穴位选择、针刺时间或针刺间隔时间,其中捻针角度和频率是影响针刺效应的主要因素或重要因素(P<0.01或<0.05);腧穴的选择也是影响针刺效应的重要因素(P均<0.05);而针刺时间和针刺间隔时间相对来说是次要因素(P均>0.05)。结论:①针刺对虚证具有"补"的作用;②针刺治疗肾阳虚大鼠的最佳针刺参数为选用肾俞穴、采用小角度慢频率的捻转、每天治疗1次、每次1m in;③本实验研究中,不同因素对针刺治疗肾阳虚大鼠的疗效不同,其中捻针的角度和频率对疗效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穴位的选用,再次为针刺时间和针刺间隔时间。
引用
收藏
页码:1923 / 1927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