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3个不同降水量地点油松林地水分生产力与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

被引:10
作者
李军 [1 ,2 ]
王学春 [1 ]
邵明安 [2 ]
赵玉娟 [3 ]
李小芳 [1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油松林地; 水分生产力; 土壤干燥化; WinEPIC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4.2 [森林土壤理化性质];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应用WinEPIC模型模拟1957—2001年期间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洛川、半干旱区延安和半干旱偏旱区榆林油松林地水分生产力演变规律和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结果表明:洛川、延安和榆林油松林地逐年生物量模拟值在9~17年生达到最大值(平均值分别为4.29,3.62和2.73t.hm-2),之后随降水量年际波动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降低趋势;1~22年生期间油松林地平均年耗水量高于同期年降水量,导致林地0~10m土层土壤强烈干燥化,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波动性降低,洛川14~20年生、延安9~20年生和榆林6~19年生期间是油松林地土壤强烈干燥化阶段,年均土壤干燥化速度分别为176,111和69mm,此后油松林地土壤有效含水量在0~150mm范围内的较低水平上随降水量变化而波动;洛川、延安和榆林油松林地0~10m土层土壤湿度剖面分布变化剧烈,土壤湿度逐年降低,土壤干层逐年加厚,分别从15,10,6年生开始土壤干层厚度超过3m,在19年生时均已超过10m,20年生以后2~10m土层土壤湿度保持相对稳定的干燥化状态;洛川、延安和榆林油松林地水分生产力和土壤干燥化效应区域差异显著,林地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年限约30年。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31]   晋西南黄土区刺槐油松林地耗水规律的研究 [J].
魏天兴 ;
朱金兆 ;
张学培 ;
贺康宁 ;
高宗杰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8, (04) :3-5
[32]   黄土地区防护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条件的分析与评价 [J].
余新晓,张建军,朱金兆 .
林业科学, 1996, (04) :289-297
[33]   试论我国北方地区人工植被的土壤干化问题 [J].
杨维西 .
林业科学, 1996, (01) :78-85
[34]   中国油松林群落特征及生物量的研究 [J].
吴刚 ;
冯宗炜 .
生态学报, 1994, (04) :415-422
[36]   中国油松生物量的研究 [J].
马钦彦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89, (04) :1-10
[37]   黄土区土壤水分循环特征及其对陆地水分循环的影响 [J].
李玉山 .
生态学报, 1983, (02) :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