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徐22井青山口组/姚家组微体生物及其古气候响应

被引:8
作者
崔莹
席党鹏
万晓樵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青山口组/姚家组; 孢粉; 介形类; 古气候; 大庆油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3 [微体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大庆油田徐22井青山口组/姚家组界线上下约12.20 m长的岩心做了详细采样、描述,进行了孢粉、介形类化石的处理、鉴定和分析,以恢复界线上下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表明,采样段底部沉积期主要出现一种相对深水还原的沉积环境,介形类、水源和陆源生物均比较繁盛,孢粉Cyathidites类型占优势,显示出一种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向上岩层颜色变浅,粒度有所加粗,化石含量迅速减少,反映出沉积水体急剧变浅,气候变得比较干热,生物受到打击,在1 612.90 m界线处介形类化石完全消失,孢粉含量也急剧减少;再向上岩性明显变粗,并出现红层,反映当时湖水变得很浅,可能为三角洲淤积相,气候更加干热,并有波动,化石很少见。因此可以看出在界线上下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的大背景下,水体由深而平静变得浅而动荡,气候由相对温暖湿润变得相对干热,生物出现由繁盛到衰退的变化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484 / 49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松辽盆地白垩纪青山口阶的同位素地层标志及其与海相Cenomanian阶的对比 [J].
万晓樵 ;
李罡 ;
陈丕基 ;
于涛 ;
叶得泉 .
地质学报, 2005, (02) :150-156
[2]   松辽盆地白垩纪地层特征 [J].
尹殿奎 .
吉林地质, 2004, (03) :1-5+35
[3]   从孢粉组合论证松辽盆地泉头组的地质时代及上、下白垩统界线 [J].
黎文本 .
古生物学报, 2001, (02) :153-176
[4]   松辽盆地晚中生代生物演化与环境变化 [J].
黄清华 ;
黄福堂 ;
侯启军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9, (04) :1-4+9
[5]   松辽盆地白垩纪古气候研究 [J].
黄清华 ;
郑玉龙 ;
杨明杰 ;
李星军 ;
韩敏欣 ;
陈春瑞 .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9, (01) :99-107
[6]   松辽盆地深层早白垩世孢粉组合研究 [J].
高瑞祺,赵传本,郑玉龙,宋之琛,黄嫔,王鑫甫 .
古生物学报, 1994, (06) :659-675+785-787
[7]   松辽盆地白垩纪介形类生物地层学特征 [J].
叶得泉,徐静慧 .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4, (04) :429-438
[8]   松辽盆地白垩纪古气候特征及其变化机制 [J].
张立平,王东坡 .
岩相古地理, 1994, (01) :11-16
[9]   松辽盆地白垩纪的介形类化石及其意义 [J].
叶得泉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83, (01) :7-15
[10]  
松辽盆地白垩纪介形类生物地层学[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叶得泉等著,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