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陆块南缘中生代合峪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被引:47
作者
高昕宇 [1 ,2 ]
赵太平 [1 ]
原振雷 [3 ]
周艳艳 [1 ,2 ]
高剑峰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
[4]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华北陆块南缘; 合峪花岗岩基; 锆石U-Pb年龄; Sr-Nd-Hf同位素; 成因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合峪花岗岩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外方山地区,为豫西地区燕山期最大的岩基,出露总面积达784km2,有多期侵入的特点,可划分为6个单元。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资料表明,合峪花岗岩基侵位时间为148.2~135.3Ma。合峪花岗岩基的SiO2=67.16%75.43%,Al2O3=13.29%15.92%,MgO=0.26%1.12%,K2O+Na2O>8%,Na2O/K2O=0.88~1.43,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0.94~1.09,为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岩体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La/Yb)N=14.5×10-6~49.9×10-6,平均值27.2×10-6),Sr含量变化较大(102×10-6~848×10-6,平均290×10-6),Y、Yb含量低(Y=3.21×10-6~17.3×10-6;Yb=0.43×10-6~2.16×10-6),Eu弱亏损(δEu=0.57~0.89),反映熔体发生过长石分离结晶作用,源岩部分熔融生成熔体时残留相组合中没有或很少有长石的存在。合峪花岗岩基ISr=0.7071~0.7090,εSr(t)=40.8~65.9,εNd(t)=-16.4-11.2,其tDM2为1.85~2.27Ga;锆石的εHf(t)主要集中于-25.39-5.25之间,tDM2年龄介于1301~2846Ma。同位素数据显示合峪花岗岩基的源岩主要为南秦岭及扬子地块结晶基底,还混有少量熊耳群及太华群的物质。综合区域地质演化,认为合峪花岗岩基形成于秦岭造山带中生代陆内俯冲,岩石圈增厚,幔源岩浆上涌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3485 / 3506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77 条
[1]  
豫西熊耳山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时空演化与钼(金)成矿作用.[D].李永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06
[2]  
火成岩鉴定手册.[M].常丽华; 编著.地质出版社.2009,
[3]  
埃达克岩和花岗岩.[M].张旗等; 著.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
[4]  
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M].毛景文等; 著.地质出版社.2006,
[5]  
河南省东秦岭山脉北缘的推覆构造及伸展拆离构造.[M].石铨曾等著;.地质出版社.2004,
[6]  
东秦岭铅锌银成矿系统内部结构.[M].燕长海著;.地质出版社.2004,
[7]  
南秦岭变质地层同位素年代学.[M].张宗清等著;.地质出版社.2002,
[8]  
花岗岩研究思维与方法.[M].肖庆辉等著;.地质出版社.2002,
[9]  
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M].张国伟等著;.科学出版社.2001,
[10]  
河南省主要矿产的成矿作用及矿床成矿系列.[M].罗铭玖等编著;.地质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