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陆块南缘中生代合峪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被引:47
作者
高昕宇 [1 ,2 ]
赵太平 [1 ]
原振雷 [3 ]
周艳艳 [1 ,2 ]
高剑峰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
[4]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华北陆块南缘; 合峪花岗岩基; 锆石U-Pb年龄; Sr-Nd-Hf同位素; 成因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合峪花岗岩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外方山地区,为豫西地区燕山期最大的岩基,出露总面积达784km2,有多期侵入的特点,可划分为6个单元。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资料表明,合峪花岗岩基侵位时间为148.2~135.3Ma。合峪花岗岩基的SiO2=67.16%75.43%,Al2O3=13.29%15.92%,MgO=0.26%1.12%,K2O+Na2O>8%,Na2O/K2O=0.88~1.43,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0.94~1.09,为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岩体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La/Yb)N=14.5×10-6~49.9×10-6,平均值27.2×10-6),Sr含量变化较大(102×10-6~848×10-6,平均290×10-6),Y、Yb含量低(Y=3.21×10-6~17.3×10-6;Yb=0.43×10-6~2.16×10-6),Eu弱亏损(δEu=0.57~0.89),反映熔体发生过长石分离结晶作用,源岩部分熔融生成熔体时残留相组合中没有或很少有长石的存在。合峪花岗岩基ISr=0.7071~0.7090,εSr(t)=40.8~65.9,εNd(t)=-16.4-11.2,其tDM2为1.85~2.27Ga;锆石的εHf(t)主要集中于-25.39-5.25之间,tDM2年龄介于1301~2846Ma。同位素数据显示合峪花岗岩基的源岩主要为南秦岭及扬子地块结晶基底,还混有少量熊耳群及太华群的物质。综合区域地质演化,认为合峪花岗岩基形成于秦岭造山带中生代陆内俯冲,岩石圈增厚,幔源岩浆上涌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3485 / 3506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77 条
[51]   东秦岭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的成矿作用及地质构造背景 [J].
卢欣祥 ;
于在平 ;
冯有利 ;
王义天 ;
马维峰 ;
崔海峰 .
矿床地质, 2002, (02) :168-178
[52]   中国东部燕山期高Sr低Y型中酸性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对中国东部地壳厚度的制约 [J].
葛小月 ;
李献华 ;
陈志刚 ;
李伍平 .
科学通报, 2002, (06) :474-480
[53]   东秦岭钼矿带成岩成矿背景及时空统一性 [J].
张正伟 ;
朱炳泉 ;
常向阳 ;
强立志 ;
温明星 .
高校地质学报, 2001, (03) :307-315
[54]   Sr and O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porphyries in the Qinling molybdenum deposit belt and their implication to genetic mechanism and type [J].
陈衍景 ;
李超 ;
张静 ;
李震 ;
王海华 .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00, (S1) :82-94
[55]  
秦岭钼矿带斑岩体锶氧同位素特征与岩石成因机制和类型.[J].陈衍景;李超;张静;李超;李震;王海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0, S1
[56]   论燕山运动的深部地球动力学本质 [J].
吴福元 ;
孙德有 ;
张广良 ;
任向文 .
高校地质学报, 2000, (03) :379-388
[57]   花岗岩混合成因研究及大陆动力学意义 [J].
王涛 .
岩石学报, 2000, (02) :161-168
[58]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减薄 [J].
吴福元 ;
孙德有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9, (04) :313-318
[59]   地壳岩石的失水熔融实验 [J].
林强 ;
葛文春 ;
马瑞 ;
孙德有 ;
吴福元 ;
尹成孝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9, (03) :209-214
[60]   豫西小秦岭地区太华杂岩斜长角闪岩Sm-Nd等时线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周汉文 ;
钟增球 ;
凌文黎 ;
钟国楼 ;
徐启东 .
地球化学, 1998, (04) :367-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