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陆块南缘中生代合峪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被引:47
作者
高昕宇 [1 ,2 ]
赵太平 [1 ]
原振雷 [3 ]
周艳艳 [1 ,2 ]
高剑峰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
[4]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华北陆块南缘; 合峪花岗岩基; 锆石U-Pb年龄; Sr-Nd-Hf同位素; 成因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合峪花岗岩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外方山地区,为豫西地区燕山期最大的岩基,出露总面积达784km2,有多期侵入的特点,可划分为6个单元。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资料表明,合峪花岗岩基侵位时间为148.2~135.3Ma。合峪花岗岩基的SiO2=67.16%75.43%,Al2O3=13.29%15.92%,MgO=0.26%1.12%,K2O+Na2O>8%,Na2O/K2O=0.88~1.43,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0.94~1.09,为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岩体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La/Yb)N=14.5×10-6~49.9×10-6,平均值27.2×10-6),Sr含量变化较大(102×10-6~848×10-6,平均290×10-6),Y、Yb含量低(Y=3.21×10-6~17.3×10-6;Yb=0.43×10-6~2.16×10-6),Eu弱亏损(δEu=0.57~0.89),反映熔体发生过长石分离结晶作用,源岩部分熔融生成熔体时残留相组合中没有或很少有长石的存在。合峪花岗岩基ISr=0.7071~0.7090,εSr(t)=40.8~65.9,εNd(t)=-16.4-11.2,其tDM2为1.85~2.27Ga;锆石的εHf(t)主要集中于-25.39-5.25之间,tDM2年龄介于1301~2846Ma。同位素数据显示合峪花岗岩基的源岩主要为南秦岭及扬子地块结晶基底,还混有少量熊耳群及太华群的物质。综合区域地质演化,认为合峪花岗岩基形成于秦岭造山带中生代陆内俯冲,岩石圈增厚,幔源岩浆上涌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3485 / 3506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77 条
[61]  
Metallogenic geodynamic background of Mesozoic gold deposits in granite-greenstone terrains of North China Craton.[J].陈衍景;郭光军;李欣.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1998, 02
[62]   华北克拉通花岗绿岩地体中中生代金矿床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J].
陈衍景 ;
郭光军 ;
李欣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1) :35-40
[63]   扬子克拉通黄陵地区崆岭杂岩Sm-Nd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 [J].
凌文黎 ;
高山 ;
郑海飞 ;
周炼 ;
赵祖斌 .
科学通报, 1998, (01) :86-89
[64]   南秦岭新元古代地壳增生事件:花岗质岩石钕同位素示踪 [J].
张宏飞 ;
张本仁 ;
凌文黎 ;
高山 ;
欧阳建平 .
地球化学, 1997, (05) :16-24
[65]   东秦岭陡岭群变质杂岩Sm-Nd、Rb-Sr、40Ar/39Ar、207Pb/206Pb年龄 [J].
沈洁 ;
张宗清 ;
刘敦一 .
地球学报, 1997, (03) :25-31
[66]  
秦岭造山带三维结构及其动力学分析.[J].张国伟;郭安林;刘福田;孟庆任;肖庆辉.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6, S1
[68]   Sm—Nd模式年龄和等时线年龄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J].
李献华 .
地质科学, 1996, (01)
[69]   Igneous zircon: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 as an indicator of source rock type [J].
Belousova, EA ;
Griffin, WL ;
O'Reilly, SY ;
Fisher, NI .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2002, 143 (05) :602-622
[70]  
Geochemistry of the metamorphosed Ordovician Taconian Magmatic Arc; Bronson Hill anticlinorium; western New England.[J].Kurt Hollocher;Jon Bull;Peter Robinson.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20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