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亚洲中东部地表感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8
作者
王林 [1 ,2 ]
刘鹏 [3 ]
林朝晖 [1 ]
秦正坤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感热通量; 夏季降水; 陆气相互作用; REOF; 相关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1 [普通降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1951~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逐月感热通量资料,分析了亚洲中东部春季近50年地表感热通量的气候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亚洲中东部春季地表感热通量的高值区位于华北、西北和印度地区;低值区主要位于东北、江南和蒙古国北部;青藏高原、中国东部30°N附近地区和印度中部地区是感热通量年际变幅最大的区域。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方法分析了亚洲中东部地区地表感热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中国主要区域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东部30°N附近地区的春季感热与黄淮地区的夏季降水为负相关,而夏季长江中下游流域降水与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和印度中部地区春季感热异常则为较显著的正相关。运用非绝热加热理论和合成分析,进一步分析了与春季地表感热通量异常相对应的同期和后期大气环流场的异常,结果表明:对应于中国东部30°N附近地区春季的感热通量异常,中国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存在着显著的环流场异常,伴随着春季江南地区西南风强度的改变,进而引起东亚夏季风强度及我国夏季降水的异常;印度中部地区春季地表感热通量的异常则会影响到后期印度夏季风的强弱,进而通过印度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环流的遥相关关系,导致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进而影响到中国夏季降水的异常。
引用
收藏
页码:310 / 32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 [11] 夏季副热带高压变化研究的新进展[M]. - 气象出版社 , 吴国雄, 2006
  • [12] 气象科研与预报中的多元分析方法[M]. - 气象出版社 , 施能编著, 2002
  • [13] 气候动力学引论[M]. - 气象出版社 , 李崇银编著, 2000
  • [14] 中国夏季旱涝及环境场[M]. - 气象出版社 , 赵振国主编, 1999
  • [15] Onset of southwesterly wind over eastern China and associ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rainfall
    Ping Zhao
    Renhe Zhang
    Jiping Liu
    Xiuji Zhou
    Jinhai He
    [J]. Climate Dynamics, 2007, 28 : 797 - 811
  • [16] All-India monthly and seasonal rainfall series: 1871–1993[J] . B. Parthasarathy,A. A. Munot,D. R. Kothawale.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 1994 (4)
  • [17] 印度季风与东亚夏季环流的遥相关关系
    戴新刚
    丑纪范
    吴国雄
    [J]. 气象学报, 2002, (05) : 544 - 552
  • [18] 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副高带断裂和东撤及其可能机制
    何金海
    温敏
    施晓晖
    赵巧华
    [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3) : 318 - 330
  • [19] 夏季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陆面过程能量平衡及其局地大气环流
    布和朝鲁
    纪立人
    崔茂常
    [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2, (01) : 61 - 73
  • [20] 印度半岛对亚洲夏季风进程影响的数值研究
    徐海明
    何金海
    董敏
    [J]. 热带气象学报, 2001, (02) : 117 -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