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冷涡过程对江淮梅雨期降水的影响机制

被引:41
作者
王丽娟 [1 ,2 ]
何金海 [1 ,2 ]
司东 [1 ,2 ,3 ]
温敏 [4 ]
钟珊珊 [1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3]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4]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东北冷涡; 江淮梅雨; 西南低空急流;
D O I
10.13878/j.cnki.dqkxxb.2010.01.013
中图分类号
P426.6 [降水];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1954—2003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东北冷涡影响江淮梅雨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东北冷涡出现以后,随着它的东移南压与西伸的副热带高压之间相互作用,使我国江淮地区南侧对流层中上层的气压梯度力加强,气压梯度力做功使得动能增大,随后动能向下输送,导致江淮以南地区的西南低空急流形成;低空急流引导的北上暖湿气流与东北冷涡引导的南下干冷空气相互作用,有利于梅雨锋的形成和维持,激发江淮地区低层对流不稳定增加,上升运动出现,从而导致江淮梅雨期降水活跃。
引用
收藏
页码:89 / 9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北半球环状模(NAM)、东北冷涡与前汛期华南旱涝 [J].
苗春生 ;
吴志伟 ;
何金海 .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06) :593-599
[2]   东北冷涡的“气候效应”及其对梅雨的影响 [J].
何金海 ;
吴志伟 ;
江志红 ;
苗春生 ;
韩桂荣 .
科学通报, 2006, (23) :2803-2809
[3]   近50年东北冷涡异常特征及其与前汛期华南降水的关系分析 [J].
苗春生 ;
吴志伟 ;
何金海 ;
池艳珍 .
大气科学, 2006, (06) :1249-1256
[4]   江淮梅雨期极端降水的气候特征 [J].
刘明丽 ;
王谦谦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05) :676-681
[5]   江淮流域夏季典型旱涝年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收支 [J].
卓东奇 ;
郑益群 ;
李炜 ;
李晓勇 .
气象科学, 2006, (03) :3244-3251
[6]   北半球环状模和东北冷涡与我国东北夏季降水关系分析 [J].
何金海 ;
吴志伟 ;
祁莉 ;
姜爱军 .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01) :1-5
[7]   1998年春夏南海低空急流形成机制研究 [J].
赵平 ;
孙健 ;
周秀骥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3, (06) :623-627
[8]   1998年松嫩流域东北冷涡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J].
孙力 ;
安刚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1, (03) :342-354
[9]   夏季东北冷涡持续性活动及其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的分析 [J].
孙力 ;
安刚 ;
廉毅 ;
沈柏竹 ;
唐晓玲 .
气象学报, 2000, (06) :704-714
[10]   夏季东亚大气遥相关型变化特征及其与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关系 [J].
林建 ;
何金海 ;
张依英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9, (03) :3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