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临沧花岗岩基冷却的热年代学分析

被引:15
作者
施小斌 [1 ]
丘学林 [1 ]
刘海龄 [1 ]
储著银 [2 ]
夏斌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云南; 临沧岩基; 热演化; 封闭温度; 糜棱岩; 同位素年龄; 裂变径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为利用热年代学方法重建临沧花岗岩基的冷却历史,测定了6块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黑云母Rb-Sr等时线年龄、黑云母和钾长石的40Ar/39Ar年龄以及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数据。分析表明,自结晶以来,岩基主体经历了较复杂的热演化,在两个基本阶段即早期快速冷却阶段和晚期缓慢冷却阶段上叠加了短周期的热扰动,从中—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末,冷却速率可以达到6℃~13℃/Ma,中侏罗世冷却缓慢,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早期,岩基快速冷却,平均速率达到5℃/Ma,早白垩世晚期到喜山运动前,为缓慢冷却阶段,平均速率仅为0.5℃/Ma,喜山运动后,受印藏碰撞的影响,岩基经历了两期冷却事件,早期冷却速率为5℃~10℃/Ma,晚期即5Ma以来冷却速率明显增大,特别是近3Ma以来的冷却速率达到16℃~20℃/Ma;早白垩世侵入的岩体(如样品S57),在侵入后快速冷却,晚白垩世以后与岩基主体同步冷却;宕基东倒糜棱岩带不是形成于150Ma,而可能是早期陆陆碰撞造山时推覆冲断的产物;自晚白垩世以来,岩基地区的总剥蚀厚度可达5000m左右,其中印藏碰撞引起的剥蚀可达3500m左右。
引用
收藏
页码:465 / 479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滇西临沧花岗岩基新生代剥蚀冷却的裂变径迹证据 [J].
施小斌 ;
丘学林 ;
刘海龄 ;
储著银 ;
夏斌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1) :135-142
[2]   辽宁丹东地区侏罗纪花岗岩的变形时代:40Ar/39Ar年代学制约 [J].
杨进辉 ;
吴福元 ;
罗清华 ;
钟孙霖 ;
张艳斌 ;
Simon A Wilde .
岩石学报, 2004, (05) :216-225
[3]   西秦岭北缘中生代构造活动的40Ar/39Ar、FT热年代学证据 [J].
郑德文 ;
张培震 ;
万景林 ;
李大明 ;
王非 ;
袁道阳 ;
张广良 .
岩石学报, 2004, (03) :697-706
[4]   初论造山带古地理学 [J].
吴根耀 .
地层学杂志, 2003, (02) :81-98+115
[5]   滇西兰坪盆地的形成及演化 [J].
陶晓风 ;
朱利东 ;
刘登忠 ;
王国芝 ;
李佑国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2, (05) :521-525
[6]   古温标重建沉积盆地热史的能力探讨 [J].
施小斌 ;
汪集旸 ;
罗晓容 .
地球物理学报, 2000, (03) :386-392
[7]   燕山山脉隆升过程的热年代学分析 [J].
吴珍汉 ;
崔盛芹 ;
吴淦国 ;
朱大岗 ;
冯向阳 ;
马寅生 .
地质论评, 2000, (01) :49-57
[8]   冈底斯岩带结晶后的热演化史及其构造含义 [J].
陈文寄 ;
李齐 ;
郝杰 ;
周新华 ;
万京林 ;
孙敏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1) :9-15
[9]   大龙山岩体冷却史及其成矿关系的同位素研究 [J].
郑永飞,魏春生,王峥嵘,黄耀生,张宏 .
地质科学, 1997, (04) :465-477
[10]   哀牢山-红河左旋走滑剪切带构造抬升时间序列的裂变径迹证据 [J].
万京林 ;
李齐 ;
陈文寄 .
地震地质, 1997, (01) :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