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落叶松林龄序列上的生物量及碳储量分配规律

被引:30
作者
巨文珍 [1 ,2 ]
王新杰 [1 ]
孙玉军 [1 ]
机构
[1]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森林生物量; 碳储量; 林分年龄; 垂直分布; 碳汇价值; 长白落叶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由于多年来的过量采伐和重采轻育,伊春东折棱河林场人工长白落叶松林分质量普遍下降,森林生态功能严重衰退。结合对该研究地同一立地类型的人工长白落叶松林(Larix ologensis)林木各组分生物量垂直分配规律的分析,研究了其生物量在年龄序列上的分布及分配规律,为提高其林分生物量及碳储量采取相应的抚育管理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处于中龄、近熟及成熟林中的林木树干、树皮及活枝生物量所占比例受年龄影响较小,而叶生物量随林龄增大呈现明显递减变化;不同年龄长白落叶松的垂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其树皮及树干生物量随树高增大呈现递减规律,其活枝及叶生物量主要集中分布于树冠中部,而其死枝生物量未呈现明显分布规律;长白落叶松根系生物量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大,其粗根、中根及细根所占比例呈现递减规律,而其大根所占比例随年龄的增大基本呈增大趋势。通过统计分析得出,长白落叶松生物量与林分蓄积的最优模型为:W=0.4909M+9.6624(R2=0.8893),进而估算得出:研究区域幼龄长白落叶松林分生物量为1273.72 t/hm2,碳储量为656.98 t/hm2;中龄长白落叶松林分生物量为15480.13 t/hm2,碳储量为7984.65 t/hm2;近熟、成熟龄长白落叶松林分生物量为7684.41 t/hm2,碳储量为3963.62 t/hm2。随林分结构的改善以及中龄、近熟及成熟林分的不断增加,生物量及碳储量会相应增加。
引用
收藏
页码:1139 / 114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杉木生态系统生物量与固碳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J].
汪家社 .
福建林业科技, 2008, (02) :1-4+29
[2]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幼中龄林的生物量与碳汇功能 [J].
孙玉军 ;
张俊 ;
韩爱惠 ;
王雪军 ;
王新杰 .
生态学报, 2007, (05) :1756-1762
[3]   长白山5种主要森林群落细根现存生物量研究 [J].
郑金萍 ;
郭忠玲 ;
范春楠 ;
刘万德 ;
韩世杰 .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5) :458-461
[4]   18年生樟树人工林生物量的结构与分布 [J].
姚迎九 ;
康文星 ;
田大伦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3, (01) :1-5
[5]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 [J].
马钦彦 ;
陈遐林 ;
王娟 ;
蔺琛 ;
康峰峰 ;
曹文强 ;
马志波 ;
李文宇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 (Z1) :100-104
[6]  
中国森林生物量的估算:对Fang等Science一文(Science,2001,291:2320~2322)的若干说明[J]. 方精云,陈安平,赵淑清,慈龙骏.植物生态学报. 2002(02)
[7]   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建立及其估计方法研究 [J].
唐守正 ;
张会儒 ;
胥辉 .
林业科学, 2000, (S1) :19-27
[8]   应用线性联立方程组方法建立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研究 [J].
张会儒 ;
赵有贤 ;
王学力 ;
王柱明 .
林业资源管理, 1999, (06) :63-67
[9]   立木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J].
骆期邦 ;
曾伟生 ;
贺东北 ;
包拓华 ;
林文端 .
自然资源学报, 1999, (03) :80-86
[10]   与材积兼容的生物量模型的建立及其估计方法研究 [J].
张会儒 ;
唐守正 ;
王奉瑜 .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01) :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