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研究进展

被引:78
作者
周银邦 [1 ,2 ]
吴胜和 [2 ]
计秉玉 [1 ]
岳大力 [2 ]
范峥 [2 ]
钟欣欣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所
[2]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储层构型; 侧积层; 点坝; 废弃河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曲流河储层在我国各大油田占有很大比例,高含水期的剩余油被复杂的储层内部构型所遮挡,难以应用常规油藏描述方法进行挖潜。为此,从储层构型的起源开始,分析建立储层构型定性及定量构型模式的研究方法,包括露头和现代沉积、探地雷达、高分辨率地震以及经验公式,并对各种方法和技术的优缺点进行简评。结合曲流河地下储层构型研究的实践,分3个层次(河道、点坝、点坝内部增生体)总结归纳国内外学者在曲流河地下储层构型研究中应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效果。研究认为,曲流河储层构型模式研究发展迅速,但缺少内部构型(如点坝内部侧积层)的定量模式;地下储层构型研究已形成了一定的技术路线,但是构型模式和井资料有效拟合难度大,而且建立点坝内部侧积层的建模方法也尚不成熟。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的发展趋势,这对于我国高含水期油气田的开发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丰富储层地质学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695 / 70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点坝内部侧积层倾角控制因素分析及识别方法 [J].
周银邦 ;
吴胜和 ;
岳大力 ;
杜庆龙 ;
钟欣欣 ;
刘志鹏 ;
刘江丽 ;
白振强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3 (02) :7-11
[2]   地下曲流河道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建筑结构研究方法 [J].
马世忠 ;
孙雨 ;
范广娟 ;
郝兰英 .
沉积学报, 2008, (04) :632-639
[3]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J]. 吴胜和,岳大力,刘建民,束青林,范峥,李宇鹏.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S1)
[4]   地下侧积砂坝建筑结构研究及储层评价——以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砂体为例 [J].
李阳 ;
郭长春 .
沉积学报, 2007, (06) :942-948
[5]   地质综合法预测剩余油 [J].
尹太举 ;
张昌民 ;
赵红静 .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05) :539-544
[6]   河流相储层单一河道的识别及其对油田开发的意义 [J].
陈清华 ;
曾明 ;
章凤奇 ;
冷风 ;
魏荷花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4, (03) :13-15+81
[7]   曲流点坝沉积模式、三维构形及其非均质模型 [J].
马世忠 ;
杨清彦 .
沉积学报, 2000, (02) :241-247
[8]   曲流河成因相构成及其空间配置关系──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露头沉积学地质考察 [J].
刘站立,焦养泉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6, (03) :6-9+77
[9]   应用精细地质研究准确鉴别古代河流砂体 [J].
赵翰卿,付志国,刘波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5, (02) :68-70+101
[10]   湖泊三角洲平原砂体的露头构形分析 [J].
付清平,李思田 .
岩相古地理, 1994, (05) :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