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测器方法下北京市人口空间格局变化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研究

被引:85
作者
吕晨 [1 ]
蓝修婷 [1 ]
孙威 [2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学
[2]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人口空间格局; 地理探测器; 北京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24.2 [中国人口];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尺度特征,从乡镇街道尺度研究自然因素对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有利于得出更精细的结果,并为城市人口合理布局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利用第五、六次人口普查乡镇街道数据,分析北京市人口空间格局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研究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1)自然因素对不同类型人口空间格局影响具有差异性。对常住人口作用强度由大到小的自然因素分别是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地形起伏度、坡度、海拔高程和河网密度,对外来人口作用力由大到小的自然因素分别是地形起伏度、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坡度、海拔高程和河网密度;2)自然因素对不同地区人口空间格局影响具有差异性。除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外,坡度和河网密度分别对六环内、外区域人口密度影响较大。高程和地形起伏度对六环外人口格局作用力高于六环内地区;3)两类自然因素叠加对人口密度作用的强化方式体现为因素相互协同或因素作用力非线性增加。5类自然因素对人口密度的影响力交互作用探测值为1,各类自然因素对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力协同增强。
引用
收藏
页码:1385 / 139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21]   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研究 [J].
周自翔 ;
李晶 ;
任志远 .
地理科学, 2012, 32 (08) :951-957
[22]   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 [J].
刘彦随 ;
杨忍 .
地理学报, 2012, 67 (08) :1011-1020
[23]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山区人口分布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 [J].
张耀军 ;
任正委 .
人口研究, 2012, 36 (04) :53-63
[24]   高原山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毕节地区的Panel Data计量模型分析 [J].
杜本峰 ;
张耀军 .
人口研究, 2011, 35 (05) :90-101
[25]   中国分县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J].
封志明 ;
张丹 ;
杨艳昭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11, (01) :146-151+160
[26]   中国县域可达性区域划分及其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J].
王振波 ;
徐建刚 ;
朱传耿 ;
祁毅 ;
徐璐 .
地理学报, 2010, 65 (04) :416-426
[27]   基于EDSA-GIS的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演化研究 [J].
刘望保 ;
闫小培 ;
陈忠暖 .
经济地理, 2010, 30 (01) :34-39
[28]   基于ESDA的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J].
吕晨 ;
樊杰 ;
孙威 .
经济地理, 2009, 29 (11) :1797-1802
[29]   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 [J].
葛美玲 ;
封志明 .
地理学报, 2009, 64 (02) :202-210
[30]   城市公交网点与人口分布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型 [J].
孟庆艳 ;
李强 .
人文地理, 2008, (05) :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