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痕研究(低倍法)的探索与实践——兼谈小长梁遗址石制品的微痕观察

被引:26
作者
沈辰
陈淳
机构
[1]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2]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关键词
微痕研究; 低倍法; 小长梁石制品; 旧石器考古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854 [考古方法];
学科分类号
060106 ;
摘要
<正> 前言 19世纪初,自旧石器时代工具的文化性质被确认之后,打制石器的用途就一直是史前考古学家关注的焦点。用民族学材料进行对比,将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范例一直为大部分学者所效仿,至博尔德(F.Bordes)时代,形态结合功能的分类法被进一步规范化,并达到鼎盛阶段。以类型学为基础的功能分析,是从器物的形态特征来推测其用途,如"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等。其理论依据是,器物特定的功能必然要求有相对应的特定形态才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73+103 +103-10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河北阳原小长梁遗址1998年发掘报告 [J].
陈淳 ;
沈辰 ;
陈万勇 ;
汤英俊 .
人类学学报, 1999, (03) :225-239
[2]   燧石刮削器的微痕观察 [J].
夏竞峰 .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95, (01) :22-42+128
[3]   沂源上崖洞石制品的研究 [J].
黄蕴平 .
人类学学报, 1994, (01) :1-11+93-95
[4]   考古标本微磨痕初步研究 [J].
侯亚梅 .
人类学学报, 1992, (04) :354-361+384
[5]   石制品微磨痕分析的实验性研究 [J].
侯亚梅 .
人类学学报, 1992, (03) :202-215+285
[6]   述评《石器使用的试验鉴定——微磨损分析》一书 [J].
张森水 .
人类学学报, 1986, (04) :392-395
[7]  
石器的微痕研究[J]. 童恩正.史前研究. 1983(02)
[8]  
河北小长梁旧石器遗址的新材料及其时代问题[J]. 尤玉柱.史前研究. 1983(01)
[9]   富林文化 [J].
张森水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77, (01) :14-27+83
[10]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analysis of lithic artifacts[J] . Richard W. Yerkes,P. Nick Kardulias.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 199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