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抚育措施对闽西毛竹林碳密度、碳贮量与碳格局的影响

被引:60
作者
漆良华
刘广路
范少辉
岳祥华
张华
杜满义
机构
[1] 国际竹藤网络中心
关键词
毛竹; 碳密度; 碳贮量; 碳格局; 闽西;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09.0267
中图分类号
S795 [竹];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以闽西永安市Ⅰ(挖笋+劈草+施肥+灌水)、Ⅱ(挖笋+劈草+施肥)、Ⅲ(挖笋+劈草)3种不同抚育措施的毛竹林为对象,对其碳密度、碳贮量及碳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竹各器官碳密度变动范围为0.3947~0.5619g.g-1,碳密度高低排序为竹鞭>竹秆>竹枝>竹蔸>竹叶>竹根>鞭根;不同竹龄间竹秆、竹枝、竹叶、竹根碳密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竹蔸碳密度差异不显著(P>0.1);随着竹龄增加,毛竹平均碳密度有下降趋势,1~6年毛竹平均碳密度为0.4579~0.4957g.g-1。Ⅰ、Ⅱ和Ⅲ类毛竹林毛竹层碳贮量分别为76.74、64.30和55.91t.hm-2;凋落物层碳贮量分别为2.59、3.01和4.88t.hm-2;土壤层碳贮量分别为150.64、197.36和232.56t.hm-2;总碳贮量分别为227.37、261.66和288.47t.hm-2,其中土壤层碳贮量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66.25%、75.43%和80.62%,毛竹层碳贮量比例分别为32.61%、23.43%和17.69%,凋落物层碳贮量比例分别为1.14%、1.15%和1.69%。毛竹生物器官中,竹秆固碳能力最强,占年总固碳量比例为56.47%~59.66%,鞭根的固碳能力最弱,占年总固碳量的比例仅为2.52%~2.83%;毛竹林年固碳量排序为Ⅰ类型>Ⅱ类型>Ⅲ类型。
引用
收藏
页码:1482 / 148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Long-term carbon budget of the above-ground parts of a young hinoki cypress (Chamaecyparis obtusa) stand [J].
Adu-Bredu, S ;
Hagihara, A .
ECOLOGICAL RESEARCH, 2003, 18 (02) :165-175
[2]   A 70-yea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arbon fluxes in the Canadian forest sector [J].
Kurz, WA ;
Apps, MJ .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999, 9 (02) :526-547
[3]   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渗透性研究 [J].
刘广路 ;
范少辉 ;
漆良华 ;
肖复明 ;
吴继林 ;
陈孝丑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8, (06) :44-47+56
[4]   退化土地植被恢复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分配格局 [J].
漆良华 ;
彭镇华 ;
张旭东 ;
周金星 ;
蔡春菊 ;
王昭艳 .
生态学杂志, 2007, (11) :1697-1702
[5]   毛竹(Phyllostachy pubescens)、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 [J].
肖复明 ;
范少辉 ;
汪思龙 ;
熊彩云 ;
张池 ;
刘素萍 ;
张剑 .
生态学报, 2007, (07) :2794-2801
[6]   不同管理模式对毛竹林碳贮量的影响 [J].
周国模 ;
吴家森 ;
姜培坤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06) :51-55
[7]   不同毛竹林土壤碳氮养分的季节变化特征 [J].
高志勤 ;
傅懋毅 .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6, (03) :248-254
[8]   毛竹林的碳密度和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 [J].
周国模 ;
姜培坤 .
林业科学, 2004, (06) :20-24
[9]   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密度 [J].
田大伦 ;
方晰 ;
项文化 .
生态学报, 2004, (11) :2382-2386
[10]   竹林水文生态效应研究综述 [J].
陈双林 ;
萧江华 ;
薛建辉 .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03) :39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