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抚育措施对闽西毛竹林碳密度、碳贮量与碳格局的影响

被引:60
作者
漆良华
刘广路
范少辉
岳祥华
张华
杜满义
机构
[1] 国际竹藤网络中心
关键词
毛竹; 碳密度; 碳贮量; 碳格局; 闽西;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09.0267
中图分类号
S795 [竹];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以闽西永安市Ⅰ(挖笋+劈草+施肥+灌水)、Ⅱ(挖笋+劈草+施肥)、Ⅲ(挖笋+劈草)3种不同抚育措施的毛竹林为对象,对其碳密度、碳贮量及碳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竹各器官碳密度变动范围为0.3947~0.5619g.g-1,碳密度高低排序为竹鞭>竹秆>竹枝>竹蔸>竹叶>竹根>鞭根;不同竹龄间竹秆、竹枝、竹叶、竹根碳密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竹蔸碳密度差异不显著(P>0.1);随着竹龄增加,毛竹平均碳密度有下降趋势,1~6年毛竹平均碳密度为0.4579~0.4957g.g-1。Ⅰ、Ⅱ和Ⅲ类毛竹林毛竹层碳贮量分别为76.74、64.30和55.91t.hm-2;凋落物层碳贮量分别为2.59、3.01和4.88t.hm-2;土壤层碳贮量分别为150.64、197.36和232.56t.hm-2;总碳贮量分别为227.37、261.66和288.47t.hm-2,其中土壤层碳贮量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66.25%、75.43%和80.62%,毛竹层碳贮量比例分别为32.61%、23.43%和17.69%,凋落物层碳贮量比例分别为1.14%、1.15%和1.69%。毛竹生物器官中,竹秆固碳能力最强,占年总固碳量比例为56.47%~59.66%,鞭根的固碳能力最弱,占年总固碳量的比例仅为2.52%~2.83%;毛竹林年固碳量排序为Ⅰ类型>Ⅱ类型>Ⅲ类型。
引用
收藏
页码:1482 / 148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1]   集约经营毛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研究 [J].
徐秋芳 ;
徐建明 ;
姜培坤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3, (04) :15-17+21
[12]   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J].
方精云 ;
陈安平 .
植物学报, 2001, (09) :967-973
[13]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平衡 [J].
周玉荣 ;
于振良 ;
赵士洞 .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05) :51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