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18
作者
张新厚 [1 ,2 ]
范志平 [1 ]
孙学凯 [1 ]
胡亚林 [1 ,2 ]
曾德慧 [1 ]
王琼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大青沟沙地生态实验站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辽宁大学环境学院
关键词
疏林草地; 防护林带; 沙质草地;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09.0402
中图分类号
Q14 [生态学(生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具有重要影响,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获取能力有助于制定生态系统管理策略,对适应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科尔沁地区沙质草地、樟子松-山杏疏林草地、杨树防护林带为对象,量化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沙质草地转变为樟子松-山杏疏林草地和杨树防护林带后地上部分碳储量分别为以平均0.17和4.45t.hm-2.a-1的速率增加;沙质草地、樟子松-山杏疏林草地和杨树防护林带的根系碳储量依次为1.382、1.706和18.541t.hm-2,土壤碳储量依次为26.11、25.20和41.36t.hm-2;沙质草地转变为杨树防护林带后根系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增加,平均速率分别为1.07和0.95t.hm-2.a-1;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有机碳含量?储量在不同层次土壤之间变异程度不同,相对而言疏林草地变异程度最小。总体来看,3种土地利用方式总碳储量依次为杨树防护林带(131.9t.hm-2)、樟子松-山杏疏林草地(30.0t.hm-2)、沙质草地(28.3t.hm-2)。
引用
收藏
页码:2424 / 243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47 条
[1]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量及其分解过程中碳的释放率 [J].
方晰 ;
田大伦 ;
项文化 ;
雷丕峰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5, (06) :12-16
[2]   杉木、火力楠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C、N贮量 [J].
黄宇 ;
冯宗炜 ;
汪思龙 ;
冯兆忠 ;
张红星 ;
徐永荣 .
生态学报, 2005, (12) :3146-3154
[3]   根系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在森林演替过程中的变化 [J].
郝艳茹 ;
彭少麟 .
生态环境, 2005, (05) :762-767
[4]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贮量与分布研究 [J].
雷丕锋 ;
项文化 ;
田大伦 ;
方晰 .
生态学杂志, 2004, (04) :25-30
[5]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贮量和分配特征 [J].
方运霆 ;
莫江明 ;
Sandra Brown ;
周国逸 ;
张倩媚 ;
李德军 .
生态学报, 2004, (01) :135-142
[6]   不同密度湿地松人工林中碳的积累与分配 [J].
方晰 ;
田大伦 ;
项文化 ;
蔡宝玉 .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3, (04) :46-51
[7]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蓄积[M]. 气象出版社 , 于贵瑞, 2003
[8]  
Changes in ecosystem carbon stocks following grassland afforestation of semiarid sandy soil in the southeastern Keerqin Sandy Lands, China[J] . Y.L. Hu,D.H. Zeng,Z.P. Fan,G.S. Chen,Q. Zhao,D. Pepper. &nbsp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 2008 (12)
[9]  
Storage, patterns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China[J] . Yuanhe Yang,Anwar Mohammat,Jianmeng Feng,Rui Zhou,Jingyun Fang. &nbspBiogeochemistry . 2007 (2)
[10]  
Effects of Single Chinese Fir and Mixed Leaf Litters on Soil Chemical, Microbial Properties and Soil Enzyme Activities[J] . Y. L. Hu,S. L. Wang,D. H. Zeng. &nbspPlant and Soil . 20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