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18
作者
张新厚 [1 ,2 ]
范志平 [1 ]
孙学凯 [1 ]
胡亚林 [1 ,2 ]
曾德慧 [1 ]
王琼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大青沟沙地生态实验站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辽宁大学环境学院
关键词
疏林草地; 防护林带; 沙质草地;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09.0402
中图分类号
Q14 [生态学(生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具有重要影响,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获取能力有助于制定生态系统管理策略,对适应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科尔沁地区沙质草地、樟子松-山杏疏林草地、杨树防护林带为对象,量化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沙质草地转变为樟子松-山杏疏林草地和杨树防护林带后地上部分碳储量分别为以平均0.17和4.45t.hm-2.a-1的速率增加;沙质草地、樟子松-山杏疏林草地和杨树防护林带的根系碳储量依次为1.382、1.706和18.541t.hm-2,土壤碳储量依次为26.11、25.20和41.36t.hm-2;沙质草地转变为杨树防护林带后根系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增加,平均速率分别为1.07和0.95t.hm-2.a-1;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有机碳含量?储量在不同层次土壤之间变异程度不同,相对而言疏林草地变异程度最小。总体来看,3种土地利用方式总碳储量依次为杨树防护林带(131.9t.hm-2)、樟子松-山杏疏林草地(30.0t.hm-2)、沙质草地(28.3t.hm-2)。
引用
收藏
页码:2424 / 243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47 条
[31]  
Global consequences of land use. Foley JA, DeFries R, Asner GP, et al. Science . 2005
[32]  
Present and potential roles of forests in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debate. Brown S. Unasylva . 1996
[33]   黑龙江东部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生物量研究 [J].
贾炜玮 ;
姜生伟 ;
李凤日 .
辽宁林业科技, 2008, (03) :5-9
[34]   半干旱区沙质退化草地造林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J].
胡亚林 ;
曾德慧 ;
范志平 ;
艾桂艳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1) :2391-2397
[35]   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 [J].
张国庆 ;
黄从德 ;
郭恒 ;
邓彪 ;
杨和芳 .
浙江林业科技, 2007, (06) :10-14
[36]   科尔沁西部地区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J].
蒋德明 ;
宗文君 ;
李雪华 ;
李晓兰 ;
刘志民 ;
闫巧玲 ;
贺山峰 .
生态学杂志, 2006, (03) :243-248
[37]  
Carbon dynamics in successional and afforested spruce stands in Thuringia and the Alps. Thuille A,and Schulze E D. Global Change Biology . 2006
[38]  
Forest Ecosystems: Concepts and Management. Waring R H, Schlesinger W H. Academic Press . 1985
[39]  
Trading water for carbon with biological carbon sequestration. Jackson,RB,Jobbágy,EG,Avissar,R,Roy,SB,Barrett,DJ,Cook,CW,Farley,KA,Le,Maitre,DC,McCarl,BA,Murray,BC. Science . 2005
[40]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Lal R. Geoderma .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