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吸收及气候效应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21
作者
夏祥鳌
王明星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北京
[3] 北京
关键词
气溶胶; 吸收; 辐射强迫; 气候效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仅关注气溶胶大气顶辐射强迫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在短波辐射区域存在较强吸收的气溶胶类型,如烟尘、沙尘气溶胶。INDOEX实验表明来自印度次大陆的吸收性气溶胶产生的地表辐射强迫在量值上是大气顶辐射强迫的3倍左右,二者的差额以大气辐射加热的形式出现。气溶胶吸收通过加热气溶胶层所在大气,减少地表太阳辐射,影响地面蒸发,改变大气稳定度,从而影响水分循环。另外气溶胶的吸收对云产生"燃烧效应",从而可能导致云量下降。鉴于气溶胶吸收的重要性,气溶胶吸收问题是当前气溶胶气候效应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尽管关于气溶胶的吸收问题以及与之有关的气候效应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根据观测事实或模拟结果得出的结论差别明显,但勿庸置疑的是气溶胶吸收是一个急需深入探讨的课题。由于我国北方地区春季沙尘活动十分频繁,而东部地区由于能源结构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等问题致使气溶胶中吸收性成分(碳黑)含量偏高,一些资料分析以及模式研究结果均表明我国发生了一些有别于全球或其他地区的独特气候变化现象,初步分析表明气溶胶吸收在其中可能发挥了一定作用,因此加强我国气溶胶吸收特性的观测和理论研究,结合全球或区域气候模式,深入认识我国气溶胶辐射强迫、气候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另外对于评估
引用
收藏
页码:630 / 63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2000年春季沙尘暴动力学特征 [J].
周秀骥 ;
徐祥德 ;
颜鹏 ;
翁永辉 ;
王建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04) :327-334
[2]   亚洲粉尘的源区分布、释放、输送、沉降与黄土堆积 [J].
张小曳 .
第四纪研究, 2001, (01) :29-40
[3]   关于我国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J].
叶笃正 ;
丑纪范 ;
刘纪远 ;
张增祥 ;
王一谋 ;
周自江 ;
鞠洪波 ;
黄签 .
地理学报, 2000, (05) :513-521
[4]   近30年来中国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变化特征 [J].
罗云峰 ;
吕达仁 ;
李维亮 ;
周秀骥 .
科学通报, 2000, (05) :549-554
[5]   中国西北大气沙尘对地气系统和大气辐射加热的影响 [J].
沈志宝 ;
魏丽 .
高原气象, 1999, (03) :425-435
[6]   黑河地区大气沙尘对地面辐射能收支的影响 [J].
沈志宝 ;
魏丽 ;
不详 .
高原气象 , 1999, (01) :3-5
[7]   工业SO2排放对东亚和我国温度变化的影响 [J].
钱云 ;
符淙斌 ;
胡荣明 ;
王自发 .
气候与环境研究, 1996, (02) :48-54
[8]   从全波段太阳直射辐射确定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 I:理论 [J].
邱金桓 .
大气科学, 1995, (04) :385-394
[9]   沙尘暴的光学遥感及分析 [J].
邱金桓 ;
孙金辉 .
大气科学, 1994, (01) :1-10
[10]  
The cooling of Sichuan province in recent 40 years and its probable mechanism .2 Li X W,Zhou X J,Li W L.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