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发酵培养隐孔菌及野生隐孔菌成分分析比较

被引:5
作者
吴锦忠
陈卫琳
黄年来
郭嘉铭
机构
[1] 福建中医学院中药系
[2] 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
关键词
真菌类,隐孔菌,药用植物栽培,中药化学成分;
D O I
10.13261/j.cnki.jfutcm.000457
中图分类号
R284.1 [化学分析与鉴定];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不同发酵培养基培养的隐孔菌,结果表明:玉米粉发酵培养基培养的菌丝个体肥厚,长势好,产量较高;与野生隐孔菌化学成分含量比较,总氨基酸含量以马铃薯发酵培养基培养的菌丝为高(19.834%),其次为玉米粉发酵培养的菌丝(13.716%),野生隐孔菌为4.790%;多糖含量分别为21.58%、21.48%和17.45%;脂类含量分别为1.94%、1.43%和2.02%。与野生隐孔菌化学成分组成比较,发酵培养的菌丝氨基酸组成扫描图形相似;多糖均未检出鼠李糖。脂类成分组成经TLC图谱分析,玉米粉发酵培养基培养的菌丝层析斑点数和斑点Rf值与野生隐孔菌在同一薄层板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的色斑;次生产物检测认为发酵培养的菌丝成分与野生隐孔菌均含有相似的成分类型。提示可以对应用玉米粉发酵培养基培养的隐孔菌菌丝作为野生隐孔菌新药源的替代品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糖类成分分析,提示隐孔菌多糖合成是在菌丝中进行,培养基中以还原糖或低聚糖的形式向菌丝运输。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食品卫生国家标准汇编.[M].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标准处 编.中国标准出版社.1992,
[2]  
新华本草纲要.[M].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3]  
中药化学.[M].肖崇厚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4]  
西藏真菌.[M].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编.科学出版社.1983,
[5]   药用真菌隐孔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J].
华启洪 ;
孙静 ;
沈礼 .
中国中药杂志, 1991, (12) :719-722+761
[6]   人参属四种植物中糖类含量比较 [J].
吴锦忠 ;
林如辉 ;
叶国维 ;
易骏 .
贵阳医学院学报, 1991, (02) :184-186
[7]   鲜人参与红参氨基酸成分比较研究 [J].
吴锦忠 ;
李向高 ;
杨继祥 .
中药材, 1990, (05) :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