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团聚体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39
作者
罗友进
赵光
高明
魏朝富
赵丽荣
机构
[1]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植被覆盖; 团聚体; 有机碳; 矿化;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0.06.027
中图分类号
S152.4 [土壤结构];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植被覆盖通过其输入有机物料的差异影响着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活性,进而对其土壤的团聚过程和有机碳的矿化产生影响。该文通过对重庆缙云山四种植被类型覆盖(灌草丛、楠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下土壤团聚体碳分布以及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分析,探讨了植被覆盖对这两者的影响以及两者的相互联系。植被覆盖影响着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和团聚体碳分布。就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42天)而言,表现为灌草丛>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楠竹林。不同植被覆盖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速率在培养前期(前8天)差异较大,之后则趋于一致。除灌草丛土壤外,楠竹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覆盖土壤团聚体均以0.25~2 mm和<0.25 mm团聚体为主,其总量达到65%以上。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表明灌草丛土壤结构稳定性要优于其它植被覆盖土壤,而楠竹林土壤结构稳定性最差。除灌草丛土壤外,<0.25 mm团聚体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其次是0.25~2 mm团聚体。简单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矿化系数与<0.25 mm团聚体含量成负相关,与>5 mm团聚体有机碳库成正比。因此,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保护作用是土壤有机碳分配和矿化分解综合作用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17 / 12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不同植被覆盖对养分在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分布特征的影响 [J].
袁俊吉 ;
蒋先军 ;
胡宇 ;
李楠 ;
谢德体 .
水土保持学报, 2009, 23 (06) :112-117+122
[2]   长期施肥对黑土有机碳矿化和团聚体碳分布的影响 [J].
苗淑杰 ;
周连仁 ;
乔云发 ;
曲均峰 ;
徐文越 .
土壤学报, 2009, 46 (06) :1068-1075
[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研究 [J].
郑子成 ;
李廷轩 ;
张锡洲 ;
王永东 ;
杨玉梅 ;
汪曦微 .
水土保持学报, 2009, 23 (05) :228-231+236
[4]  
不同类型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 史学军,潘剑君,陈锦盈,杨志强,张黎明,孙波,李忠佩.环境科学. 2009(06)
[5]   好气与淹水条件下水稻土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量 [J].
郝瑞军 ;
李忠佩 ;
车玉萍 ;
方海兰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9) :1944-1950
[6]   浙江天童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J].
戴慧 ;
王希华 ;
阎恩荣 .
生态学杂志, 2007, (07) :1021-1026
[7]   活性有机碳含量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作用 [J].
吴庆标 ;
王效科 ;
欧阳志云 .
生态环境, 2006, (06) :1295-1299
[8]   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系 [J].
李忠佩 ;
张桃林 ;
陈碧云 .
土壤学报, 2004, (04) :544-552
[9]   六盘山林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比较 [J].
吴建国 ;
张小全 ;
徐德应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4, (04) :530-538
[10]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鲁如坤主编,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