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夏季副热带季风建立和活动范围的一种方法

被引:20
作者
廉毅
沈柏竹
高枞亭
李尚锋
机构
[1] 中高纬度环流系统与东亚季风研究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 夏季副热带季风; 建立和撤退; 活动范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5.4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文中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1958—2002年ECWMF再分析资料,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618个测站1961─2005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作者确定的东亚夏季风(EASM)建立标准,探讨东亚夏季风在南海爆发以后继续向北和向东推进活动范围、建立、持续和撤退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给出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EASSM)的定义,计算其建立时间(候)和空间分布,发现EASSM除继续向北推进的方向外,在20°─25°N还有明显向东的分支,以及向西稍偏北的分支,107.5°E以西的季风建立等时线梯度十分密集,而以东的等时线梯度很小,季风建立的等时线的总体以110°─115°E为轴心、明显向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凸起的近于折线的分布,表明EASSM先在中国大陆建立,而同纬度的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夏季副热带季风后建立;(2)撤退的等时线则近于与建立的等时线相反分布,沿120°E的方向凸向南,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和近海地区先撤退;(3)给出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EASSM建立的概率等值线的空间分布,我们尝试定义了<35%概率等值线的地区为其影响的边缘地带,北边界始于黑龙江省北部48°N附近向东南经由黑龙江省南部和俄罗斯滨海省,穿过日本海止于日本北海道南部,其西边界由东北向西南沿中蒙边境止于青藏高原。20世纪90年代北部边缘地带与多年平均比偏南3─5纬度,而西部边缘变动较小,只向东偏了1个经度。
引用
收藏
页码:503 / 51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 [1] 亚洲夏季风指数的重新评估与季风的长期变化
    陈桦
    丁一汇
    何金海
    [J]. 气象学报, 2006, (06) : 770 - 779
  • [2] 东亚夏季风边缘带的气候特征
    汤绪
    钱维宏
    梁萍
    [J]. 高原气象 , 2006, (03) : 375 - 381
  • [3] 中国气候过渡带干旱化发展趋势与东亚夏季风、极涡活动相关研究
    廉毅
    沈柏竹
    高枞亭
    隋波
    [J]. 气象学报, 2005, (05) : 740 - 749
  • [4] 青藏高原对亚洲夏季风爆发位置及强度的影响
    梁潇云
    刘屹岷
    吴国雄
    [J]. 气象学报, 2005, (05) : 799 - 805
  • [5] 亚洲季风与中国干湿、农牧气候界线之关系
    杨建平
    丁永建
    陈仁升
    刘俊峰
    [J]. 地理科学, 2005, (04) : 59 - 65
  • [6]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气候学研究
    王慧
    丁一汇
    何金海
    [J]. 气象学报, 2005, (04) : 36 - 48
  • [7] 关于确定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的探讨
    廉毅
    沈柏竹
    高枞亭
    [J]. 气象学报, 2004, (06) : 782 - 789
  • [8] 南海季风试验与东亚夏季风
    丁一汇
    李崇银
    何金海
    陈隆勋
    甘子钧
    钱永甫
    阎俊岳
    王东晓
    施平
    方文东
    许建平
    李立
    [J]. 气象学报, 2004, (05) : 561 - 586
  • [9] 东亚季风边缘活动带研究综述
    徐袁
    钱维宏
    [J]. 地理学报, 2003, (S1) : 138 - 146
  • [10] 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区建立的标准、日期及其主要特征分析
    廉毅
    沈柏竹
    高枞亭
    安刚
    唐晓玲
    [J]. 气象学报, 2003, (05) : 548 - 558+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