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厚煤层成因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20
作者
王东东 [1 ]
邵龙义 [2 ]
刘海燕 [1 ]
邵凯 [3 ]
于得明 [1 ]
刘炳强 [2 ]
机构
[1]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3] 陕西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
关键词
超厚煤层; 均衡补偿; 异地堆积; 多煤层叠加; 层内间断面; 成因机制;
D O I
10.13225/j.cnki.jccs.2015.1353
中图分类号
P618.11 [煤];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为了研究超厚煤层(厚度大于40 m)的形成机制,许多煤地质学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传统的煤地质学理论认为,泥炭沼泽水面上升速度与植物遗体堆积速度长期处于均衡补偿状态便可以形成厚煤层,甚至厚度达数百米。将这些厚煤层按照一定的压缩比例恢复成泥炭厚度,则可达数千米;然而现今见到的单层泥炭厚度最厚不超过20 m;这种超厚煤层成因解释势必造成古代和现代泥炭堆积之间的巨大矛盾。异地堆积成因模式,从泥炭(煤)再搬运的角度解释了一些超厚煤层的成因,这些超厚煤层大都发育在断陷盆地内;多煤层叠加成因模式,从多期泥炭沼泽演化、泥炭层叠加的角度解释了一些超厚煤层的成因,这些超厚煤层大都发育在坳陷盆地内。这些模式可以用将今论古的思想解释现代和古代的泥炭沼泽发育特征的一致性。一个超厚煤层的形成,也可能是一种或多种成因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是否存在其他的成因模式,上述成因模式发育的控制因素和作用机理,如何准确而深入的挖掘超厚煤层内部蕴含的丰富地质信息,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487 / 149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   新疆准东煤田西山窑组巨厚煤层煤相特征及水进水退含煤旋回的判别 [J].
李晶 ;
庄新国 ;
周继兵 ;
何云龙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 (S2) :104-114
[2]   中国西南地区晚二叠世泥炭地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控制因素 [J].
邵龙义 ;
汪浩 ;
Large D J .
古地理学报, 2011, 13 (05) :473-480
[3]   超厚煤层分布与成因模式 [J].
胡社荣 ;
蔺丽娜 ;
黄灿 ;
彭纪超 ;
陈大野 ;
郝国强 .
中国煤炭地质, 2011, 23 (01) :1-5
[4]   中国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J].
邵龙义 ;
鲁静 ;
汪浩 ;
张鹏飞 .
沉积学报, 2009, 27 (05) :904-914
[5]   近海型含煤岩系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J].
邵龙义 ;
鲁静 ;
汪浩 ;
张鹏飞 ;
韩德馨 .
古地理学报, 2008, (06) :561-570
[6]   先锋盆地超厚优质煤层的异地成因模式 [J].
吴冲龙 ;
李绍虎 ;
王根发 ;
刘刚 ;
孔春芳 .
沉积学报, 2006, (01) :1-9
[7]   陆相断陷盆地超厚煤层异地堆积的新模式 [J].
吴冲龙 ;
李绍虎 ;
王根发 ;
罗映娟 .
地球科学, 2003, (03) :289-296
[8]   广西合山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层序地层分析 [J].
邵龙义 ;
陈家良 ;
李瑞军 ;
张鹏飞 .
沉积学报, 2003, (01) :168-174
[9]   华北晚古生代成煤环境与成煤模式多样性研究 [J].
桑树勋 ;
陈世悦 ;
刘焕杰 .
地质科学, 2001, (02) :212-221
[10]   法国典型聚煤盆地厚煤层独特的沉积条件分析 [J].
王华 ;
郑云涛 ;
杨红 .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1, (01) :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