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年限植被多样性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54
作者
郭曼 [1 ,2 ]
郑粉莉 [1 ,2 ]
和文祥 [1 ]
安韶山 [1 ,2 ]
刘雨 [1 ,2 ]
安娟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植物多样性;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 [土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通过野外植被调查研究黄土丘陵区草原带退耕地植被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的演替规律及物种多样性特征,通过室内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及土壤脲酶、转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动态变化过程,并对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土壤养分及酶活性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草原带退耕地在长达75a的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以菊科(猪毛蒿)与黎科(虫实)等为主的一年生草本开始,逐步演替为多年生草本群落,最后形成以大针茅+长芒草为优势种的顶级草原群落,植物物种数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随退耕年限延长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均随退耕年限的增长亦呈波动性上升趋势。自然恢复75a,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ner指数及Pielous指数分别增加83.3%、31.8%、21.4%;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85.0%、164.8%、152.9%、109.8%;土壤脲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了64.0%、7.8%、51.1%、11.8%。土壤养分及酶活性与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ner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Pielous指数相关性不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979 / 98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J]. 胡婵娟,傅伯杰,靳甜甜,刘国华.应用生态学报. 2009(01)
[2]   柞蚕场封山育林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J].
赵刚 ;
尤文忠 ;
邢兆凯 ;
颜廷武 ;
张慧东 ;
魏文俊 ;
由福军 .
辽宁林业科技, 2008, (04) :1-5
[3]   滇西北亚高山不同退化林地植被与土壤养分特征 [J].
张劲峰 ;
宋洪涛 ;
耿云芬 ;
周鸿 .
生态学杂志, 2008, (07) :1064-1070
[4]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的响应与演变 [J].
黄懿梅 ;
安韶山 ;
曲东 ;
赵伟峰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7, (01) :152-155
[5]   黄土高原草地土壤种子库与草地更新 [J].
程积民 ;
万惠娥 ;
胡相明 .
土壤学报, 2006, (04) :679-683
[6]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与土壤养分变化 [J].
温仲明 ;
焦峰 ;
刘宝元 ;
卜耀军 ;
焦菊英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1) :21-25
[7]   子午岭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J].
李裕元 ;
邵明安 .
生态学报, 2004, (02) :252-260
[8]   黄土丘陵区刺槐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及演变 [J].
许明祥 ;
刘国彬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01) :40-46
[9]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动态研究 [J].
喻理飞 ;
朱守谦 ;
叶镜中 ;
魏鲁明 ;
陈正仁 .
林业科学, 2002, (01) :1-7
[10]   晋西吕梁山严村流域撂荒地植物群落演替中的物种多样性变化 [J].
张金屯 ;
柴宝峰 ;
邱扬 ;
陈廷贵 .
生物多样性, 2000, (04) :37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