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16
作者
陈秀粉 [1 ]
夏炜 [2 ]
潘保柱 [3 ]
许旭明 [1 ]
倪晋仁 [4 ]
机构
[1]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
[2] 长江航道局荆江整治工程指挥部
[3]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4] 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长江中游;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功能摄食类群; 环境因素;
D O I
10.13209/j.0479-8023.2017.112
中图分类号
Q958.8 [水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为了解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段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于2014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在该江段布设4个断面(共29个采样点)和5个断面(共40个采样点),进行底栖动物群落监测。春季采集到底栖动物34种,秋季采集到32种,均是节肢动物丰度最高,分别为56%和35%。春季物种丰度、密度和生物量均大于秋季,且春、秋季生物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小。功能摄食类群研究结果表明,该江段底栖动物以牧食者占绝对优势,春、秋季牧食者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分别为40.25%和59.3%。生物耐污能力统计结果表明,该江段以中等敏感类群和耐污类群为主,武汉断面在两个季节中均以耐污类群为主。5种功能摄食类群以及三大门类生物现存量与7个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春、秋季生物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差异较大,总磷、总氮和粒径是影响春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而秋季底栖动物主要受p H、溶解氧和透明度的影响。该研究从多个方面较全面地分析长江中游江段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为开展长江大河深层次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引用
收藏
页码:973 / 98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底栖动物与河流生态评价.[M].段学花; 王兆印; 徐梦珍;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中国小蚓类研究.[M].王洪铸[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高级水生生物学.[M].刘建康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
[4]  
中国经济动物志.[M].刘月英等 编著.科学出版社.1979,
[5]   Linking scales of flow variability to lotic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J].
Biggs, BJF ;
Nikora, VI ;
Snelder, TH .
RIV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05, 21 (2-3) :283-298
[6]   Hydraulic requirements of stream communities:: a case study on invertebrates [J].
Mérigoux, S ;
Dolédec, S .
FRESHWATER BIOLOGY, 2004, 49 (05) :600-613
[7]  
Rapid Field Assessment of Organic Pollution with a Family-Level Biotic Index.[J]..Journal of the North American Benthological Socie.1988, 1
[8]   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评价与对策研究 [J].
张建清 ;
王艳慧 .
当代经济管理, 2016, 38 (01) :69-74
[9]   三峡水库175m蓄水后大宁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动态 [J].
宋明江 ;
邓华堂 ;
朱峰跃 ;
刘绍平 ;
段辛斌 ;
陈大庆 .
水生生物学报, 2015, 39 (05) :1046-1053
[10]   牡丹江中游底栖动物分布及其与栖境因子的关系 [J].
王皓冉 ;
陈永灿 ;
刘昭伟 ;
朱德军 ;
段亚飞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5, (04) :119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