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16
作者
陈秀粉 [1 ]
夏炜 [2 ]
潘保柱 [3 ]
许旭明 [1 ]
倪晋仁 [4 ]
机构
[1]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
[2] 长江航道局荆江整治工程指挥部
[3]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4] 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长江中游;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功能摄食类群; 环境因素;
D O I
10.13209/j.0479-8023.2017.112
中图分类号
Q958.8 [水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为了解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段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于2014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在该江段布设4个断面(共29个采样点)和5个断面(共40个采样点),进行底栖动物群落监测。春季采集到底栖动物34种,秋季采集到32种,均是节肢动物丰度最高,分别为56%和35%。春季物种丰度、密度和生物量均大于秋季,且春、秋季生物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小。功能摄食类群研究结果表明,该江段底栖动物以牧食者占绝对优势,春、秋季牧食者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分别为40.25%和59.3%。生物耐污能力统计结果表明,该江段以中等敏感类群和耐污类群为主,武汉断面在两个季节中均以耐污类群为主。5种功能摄食类群以及三大门类生物现存量与7个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春、秋季生物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差异较大,总磷、总氮和粒径是影响春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而秋季底栖动物主要受p H、溶解氧和透明度的影响。该研究从多个方面较全面地分析长江中游江段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为开展长江大河深层次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引用
收藏
页码:973 / 98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21]   老江河底栖动物变化动态及渔业利用 [J].
刘绍平 ;
陈大庆 ;
黄木桂 ;
邱顺林 .
湖北农学院学报, 1999, (01) :3-5
[22]   长江天鹅洲故道和老河故道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J].
李学军 ;
李思发 ;
杨和荃 .
生物多样性, 1996, (04) :27-32
[23]   香溪河流域梯级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J].
李斌 ;
申恒伦 ;
张敏 ;
蔡庆华 ;
邵美玲 .
生态学杂志, 2013, 32 (08) :2070-2076
[24]   洞庭湖典型断面底栖动物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J].
汪星 ;
郑丙辉 ;
刘录三 ;
王丽婧 ;
李利强 ;
黄代中 .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12) :2237-2244
[25]   长江源和黄河源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J].
潘保柱 ;
王兆印 ;
余国安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 (03) :369-374
[26]   三峡库区支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J].
池仕运 ;
胡菊香 ;
陈胜 ;
张原圆 .
水生态学杂志, 2011, 32 (04) :24-30
[27]   底栖动物生物指数水质评价进展及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J].
吴东浩 ;
王备新 ;
张咏 ;
杨莲芳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4 (02) :129-134
[28]   丹江口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生物学评价 [J].
张敏 ;
邵美玲 ;
蔡庆华 ;
徐耀阳 ;
王岚 ;
孔令惠 .
湖泊科学, 2010, 22 (02) :281-290
[29]   长江口横沙岛、长兴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J].
陶世如 ;
姜丽芬 ;
吴纪华 ;
赵斌 ;
李博 .
生态学杂志, 2009, 28 (07) :1345-1350
[30]   以底栖动物为指示物种对长江流域水生态进行评价 [J].
段学花 ;
王兆印 ;
余国安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 (03) :24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