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犯的形态及其法条适用

被引:3
作者
胡东飞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
关键词
危险犯; 侵害犯; 危险故意; 侵害故意; 犯罪中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危险犯是既遂犯的通说观点存在诸多缺陷,因而不可取。由于在主观方面可以将行为人的故意分为危险故意和实害故意,在客观方面可以将危害结果分为危险结果与实害结果,因此,简单地认为危险犯是相应侵害犯的未遂形态或者说危险犯包括侵害犯的预备、未遂和中止三种形态的看法也不尽合理。对于危险犯的形态问题及其法条适用应当通过具体分析后再确定。
引用
收藏
页码:101 / 10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危险犯实行阶段的中止问题研究 [J].
王志祥 .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4, (03) :16-21
[2]   犯罪既遂标准新论——以刑法目的为视角的剖析 [J].
冯亚东 ;
胡东飞 .
法学, 2002, (09) :37-41
[3]   绑架罪的法定刑对绑架罪认定的制约 [J].
阮齐林 .
法学研究, 2002, (02) :33-44
[4]   危险犯应属实害犯的未遂形态 [J].
胡东飞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1, (04) :21-24
[5]   故意伤害罪探疑 [J].
张明楷 .
中国法学, 2001, (03) :115-129
[6]   危险犯及其相关概念之辨析——兼评刑法分则第116条与第119条第1款之关系 [J].
苏彩霞 .
法学评论, 2001, (03) :44-49
[7]   论以危险方法杀人案件的性质 [J].
张明楷 .
中国法学, 1999, (06) :105-112
[8]   对“危险犯属于犯罪既遂形态”之理论通说的质疑 [J].
陈航 .
河北法学, 1999, (02) :36-38
[9]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并非以既遂为模式 [J].
刘明祥 .
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1990, (04) :75-77
[10]  
刑法概说(总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大塚仁著,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