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区夏季O3化学生成过程

被引:14
作者
徐敬 [1 ,2 ,3 ]
马建中 [2 ]
张小玲 [1 ]
徐晓峰 [1 ]
孟伟 [1 ]
马志强 [1 ]
赵秀娟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臭氧; 臭氧生成速率; 臭氧生成效率; 光化学箱模式;
D O I
10.13671/j.hjkxxb.2012.01.007
中图分类号
P402 [大气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602 ;
摘要
选取2007年7月1日—8月31日中的21个晴空日,利用观测资料和光化学箱模式计算了北京城区测点的O3生成速率G(O3)和O3生成效率OPE.结果表明,21个晴空日中G(O3)日最高小时值分布在(18~82)×10-9h-1之间;在O3污染和非污染日G(O3)最高值的平均水平无显著差异,且与Ox浓度之间不存在一致的对应关系,表明O3化学生成过程不能全面解释地面O3浓度的累积,物理传输过程对测点O3实测浓度有显著作用;各个化学过程对G(O3)的贡献率对比结果显示,HO2在NO向NO2的转化中贡献最大;OPE值分布在2.8~5.8之间,总体水平为4.1±0.1;OPE值与NOx浓度之间为非线性关系,OPE值随NOx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表明消减测点附近VOCs排放能有效降低O3浓度.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10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 [1] 上甸子本底站臭氧生成效率的观测研究[J]. 葛宝珠,徐晓斌,林伟立,王瑛.环境科学. 2010(07)
  • [2] 珠江三角洲夏季臭氧区域污染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陆克定
    张远航
    苏杭
    邵敏
    曾立民
    钟流举
    向运荣
    张志忠
    周崇光
    Andreas Wahner
    [J]. 中国科学:化学, 2010, 40 (04) : 407 - 420
  • [3] 全二维气相色谱法测定北京交通干道大气中芳香烃[J]. 毛婷,徐晓斌,王瑛.环境科学. 2009(10)
  • [4] 北京近地层O3、NOx、CO及相关气象因子的分析
    叶芳
    安俊琳
    王跃思
    杨军
    [J]. 生态环境, 2008, (04) : 1425 - 1432
  • [5] 北京大气中常规污染物的垂直分布特征
    马志强
    王跃思
    孙扬
    吉东生
    [J]. 环境科学研究, 2007, (05) : 1 - 6
  • [6] 北京大气中NO、NO和O浓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安俊琳
    王跃思
    李昕
    孙扬
    申双和
    石立庆
    [J]. 环境科学, 2007, (04) : 4706 - 4711
  • [7] 京津地区夏季大气局地环流背景研究
    游春华
    蔡旭晖
    宋宇
    郭虎
    [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6) : 779 - 783
  • [8] 上甸子本底站地面臭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刘洁
    张小玲
    张晓春
    汤洁
    [J]. 环境科学研究, 2006, (04) : 19 - 25
  • [9] 北京市区夏季O3生成过程分析
    徐峻
    张远航
    [J]. 环境科学学报, 2006, (06) : 973 - 980
  • [10] 北京近交通主干线地区的臭氧生成效率
    安俊岭
    [J]. 环境科学学报, 2006, (04) : 652 - 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