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生育特性和栽培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9
作者
李伟
屠乃美
机构
[1]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2]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湖南长沙
[3] 湖南长沙
关键词
再生稻; 生育特性; 栽培技术;
D O I
10.16848/j.cnki.issn.1001-5280.2002.s1.006
中图分类号
S511.0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综述了再生稻母茎和再生苗、叶系、根系等的生长发育特性,从品种选用、留桩高度、施肥措施、病虫害防治、收获时期和化学调控等诸方面分析了再生稻高产栽培方法与技术。同时结合再生稻研究现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引用
收藏
页码:235 / 23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3 条
[1]   早稻-再生稻施肥模型初探 [J].
林桂林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0, (03) :357-359
[2]   粮食结构调整的一种理想种植方式——中稻蓄留再生 [J].
陈立云 ;
肖应辉 ;
唐文邦 ;
刘代苗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3) :160-162
[3]   南方稻区再生稻研究进展及发展 [J].
熊洪 ;
冉茂林 ;
徐富贤 ;
洪松 .
作物学报, 2000, (03) :297-304
[4]   再生稻不同节位分蘖穗对产量的影响 [J].
陈仙祥 .
贵州农业科学, 2000, (02) :24-26
[5]   再生稻“三因子”高产试验研究 [J].
周克安 ;
曾荣华 ;
张乃洪 ;
代寿图 ;
闫运德 ;
陈应平 ;
范青华 .
杂交水稻, 2000, (01) :40-41
[6]   密植度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J].
叶春萼 ;
姜苏民 ;
黄祖祥 ;
张献明 ;
聂志斌 .
浙江农业学报, 1999, (04) :55-56
[7]   我国优质稻米的生产现状和发展对策 [J].
黄发松 ;
罗玉坤 ;
庞乾林 .
中国稻米, 1998, (06) :3-6
[8]   尤溪县再生稻病虫发生规律及其治理探讨 [J].
姜水贞 .
福建农业科技, 1998, (04) :32-33
[9]   汕优669再生稻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J].
林士燎 ;
周元湘 .
福建农业科技, 1998, (01) :31-31
[10]   再生稻的边行效应调查与栽培试验 [J].
黄学培 ;
黄爱华 .
作物研究, 1997, (04)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