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有效分蘖数的遗传分析

被引:19
作者
张倩辉 [1 ]
张晓科 [1 ]
刘伟华 [2 ]
李立会 [2 ]
张锦鹏 [2 ]
武军 [1 ]
高爱农 [2 ]
李秀全 [2 ]
杨欣明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小麦; 有效分蘖; 基因互作; 遗传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小麦有效分蘖数目在基因水平上的调控机理,以普通小麦-冰草衍生后代中只有1~2个有效分蘖的株系3558-2为母本,具有10~13个有效分蘖的京4841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对F2世代537个单株有效分蘖数目的统计分析,并结合SSR标记结果,发现有效分蘖数目受2对主基因控制,并且这2对主基因具有互作效应,其中1对基因具有抑制有效分蘖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573 / 57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普通小麦-冰草衍生后代中抑制成穗新种质的外源物质检测与遗传分析 [J].
武军 ;
李立会 ;
王辉 ;
杨欣明 ;
李秀全 ;
刘伟华 ;
李洪杰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4) :850-854
[2]   两个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生育后期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比较研究 [J].
赵会杰 ;
邹琦 ;
张秀英 .
作物学报, 2003, (05) :676-681
[3]   数量性状分离分析的精确度及其改善途径 [J].
章元明 ;
盖钧镒 ;
戚存扣 .
作物学报, 2001, (06) :787-793
[4]   砂姜黑土小麦分蘖成穗及其调控研究 [J].
高尔明 ;
赵全志 ;
刘华山 ;
杨青华 ;
刘万代 ;
梁静静 ;
王春丽 .
土壤通报, 2001, (03) :140-142+146
[5]   小麦分蘖变化动态与内源激素关系的研究 [J].
李春喜 ;
赵广才 ;
代西梅 ;
姜丽娜 ;
尚玉磊 .
作物学报, 2000, (06) :963-968
[6]   冬小麦分蘖发生过程中内源激素作用的研究 [J].
梁振兴 ;
马兴林 .
作物学报, 1998, (06) :788-792
[7]   小麦成穗研究进展 [J].
卢布 .
麦类作物学报, 1998, (06) :39-42
[8]   冬小麦短缩茎的维管系统与叶蘖同伸规律 [J].
米国华 ;
梁振兴 ;
梅楠 .
作物学报, 1992, (06) :401-406+481
[9]  
兰考906小麦分蘖成穗与高产结构分析[D]. 冯春叶.河南农业大学. 2000
[10]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M]. 科学出版社 , 盖钧镒等著,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