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燃烧对清洁地区地面O3含量的影响

被引:2
作者
徐敬 [1 ,2 ,3 ]
张小玲 [1 ,3 ]
刘洁 [1 ,3 ]
马建中 [2 ]
董璠 [1 ,3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3] 北京上甸子大气成分本底国家野外站
关键词
生物质燃烧; 本底站; O3;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12 [探测技术与方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使用美国热电子公司的TEMode149C型O3监测仪、TEModel48C型CO监测仪和TEModel42C型NOx监测仪,对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2005年9月地面O3、CO和NOx的浓度进行了连续监测,获得了同步的气象数据,并详细记录了测站附近生物质燃烧的现象。结果表明,生物质燃烧影响了O3浓度日变化规律,最大小时平均浓度出现在18时(北京时间,下同),峰值过后的5~6h内O3的浓度仍明显高于无燃烧现象的情况,且从燃烧集中时段(15时左右)至傍晚(19时),O3浓度逐时上升;NOx和CO浓度日变化规律和城市地区的观测结果也有不同,浓度高值时段和燃烧时间吻合,其中CO浓度在燃烧集中时段上升明显;生物质燃烧情况下,Δφ(O3)/Δφ(CO)高于无燃烧情况,在午后至傍晚燃烧集中且太阳辐射条件较好的时段内,NOx、CO浓度与O3浓度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同天气条件下的个例对比结果显示:测站受生物质燃烧排放输送的影响,主导风向下燃烧个例中O3浓度明显高出无燃烧个例约0.02mg.m-3。
引用
收藏
页码:775 / 78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上甸子本底站地面臭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J].
刘洁 ;
张小玲 ;
张晓春 ;
汤洁 .
环境科学研究, 2006, (04) :19-25
[2]   夏季城市大气O3浓度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关系 [J].
单文坡 ;
殷永泉 ;
杜世勇 ;
闫怀忠 ;
吕波 ;
侯鲁健 .
环境科学, 2006, (07) :1276-1281
[3]   对流层垂直臭氧分布变化量对生物质燃烧响应的模拟研究 [J].
陈新梅 ;
王卫国 ;
吴涧 ;
樊雯璇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1) :45-50
[4]   中国及邻近地区污染排放对对流层臭氧变化与辐射影响的研究 [J].
王卫国 ;
吴涧 ;
刘红年 ;
郭世昌 ;
陈新梅 ;
罗燕 .
大气科学, 2005, (05) :734-746
[5]   临安秋季近地层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特征 [J].
朱彬 ;
王韬 ;
徐永福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02) :185-192
[6]   东南亚地区生物体燃烧影响华南地区对流层臭氧垂直分布的个例分析 [J].
郑永光 ;
朱佩君 ;
陈尊裕 ;
陈鲁言 ;
崔宏 ;
郑向东 ;
赵琼 ;
秦瑜 .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5) :768-776
[7]   生物质燃烧对东南亚及中国南方对流层臭氧含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J].
吴涧 ;
蒋维楣 ;
陈新梅 ;
王卫国 ;
郭世昌 ;
谢应齐 ;
刘红年 .
环境科学, 2004, (02) :1-6
[8]   北京市O污染的区域特征分析 [J].
王淑兰 ;
柴发合 .
地理科学, 2002, (03) :360-364
[9]   地面臭氧光化学过程规律的初步研究 [J].
白建辉 ;
王明星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1, (01) :91-102
[10]  
A Lagrangi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on the ozone stratification observed in the free troposphere during the ESCOMPTE campaign[J] . Colette A.,Ancellet G.,Menut L.,Arnold S. R..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 2006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