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论生成性网络课程的设计
被引:16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立新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清
机构
:
[1]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来源
:
中国电化教育
|
2012年
/ 04期
关键词
:
生成性;
网络课程;
设计;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生成与预成是课程的矛盾统一体。由于在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过于强调课程的预成属性,忽略其生成属性,致使网络课程缺乏其特有的活力、动态和生态等生成特征,造成网络课程目标僵化、课程内容固定、教学过程呆板、评价缺乏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本研究依据生成性教学的基本思想,分析了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设计生成性的教学目标""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开发动态化的课程资源""设计互动性的教学过程""设计发展性的教学评价"等提高网络课程生成性的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2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现代教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辨析
罗高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丽水学院机械电子与建筑工程学院
罗高峰
[J].
丽水学院学报,
2010,
32
(01)
: 86
-
89
[2]
生态课堂:教育的又一种追求
黄大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
黄大龙
[J].
人民教育,
2008,
(06)
: 44
-
47
[3]
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
罗祖兵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罗祖兵
[J].
课程教材.教法.,
2006,
(10)
: 28
-
33
[4]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诉求
罗祖兵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罗祖兵
[J].
高等教育研究 ,
2006,
(08)
: 47
-
53
[5]
从“预成论”到“生成论”——教学观念的重要变革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祎
[J].
全球教育展望,
2006,
35
(05)
: 7
-
12
[6]
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
郭元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郭元祥
[J].
教育研究,
2005,
(09)
: 3
-
8
[7]
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教育建构论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郝文武
[J].
教育研究,
2004,
(02)
: 21
-
25
[8]
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易凌云
[J].
教育评论,
2001,
(01)
: 57
-
59
[9]
生成性课堂教学研究[D]. 吴少玲.浙江师范大学. 2007
[10]
网络课程发展性评价研究[D]. 刘洪莉.辽宁师范大学. 2006
←
1
2
→
共 17 条
[1]
现代教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辨析
罗高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丽水学院机械电子与建筑工程学院
罗高峰
[J].
丽水学院学报,
2010,
32
(01)
: 86
-
89
[2]
生态课堂:教育的又一种追求
黄大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
黄大龙
[J].
人民教育,
2008,
(06)
: 44
-
47
[3]
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
罗祖兵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罗祖兵
[J].
课程教材.教法.,
2006,
(10)
: 28
-
33
[4]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诉求
罗祖兵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罗祖兵
[J].
高等教育研究 ,
2006,
(08)
: 47
-
53
[5]
从“预成论”到“生成论”——教学观念的重要变革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祎
[J].
全球教育展望,
2006,
35
(05)
: 7
-
12
[6]
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
郭元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郭元祥
[J].
教育研究,
2005,
(09)
: 3
-
8
[7]
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教育建构论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郝文武
[J].
教育研究,
2004,
(02)
: 21
-
25
[8]
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易凌云
[J].
教育评论,
2001,
(01)
: 57
-
59
[9]
生成性课堂教学研究[D]. 吴少玲.浙江师范大学. 2007
[10]
网络课程发展性评价研究[D]. 刘洪莉.辽宁师范大学. 2006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