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稻虱缨小蜂种群生态的比较

被引:5
作者
程遐年
徐国民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
[2]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 南京
[3] 南京
关键词
稻虱缨小蜂; 拟稻虱缨小蜂; 种群生态; 温度; 内禀增长力; 功能反应;
D O I
10.16380/j.kcxb.1991.04.004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南京市郊和我国南方稻区,寄生稻飞虱卵的缨小蜂主要是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Pang et wang和拟稻虱缨小蜂A.paranilaprvatae Pang et Wang两个种。这两个种在田间的种群消长,呈明显“此起彼落”的季节性交替。作者以比较生态学方法探讨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夏季30℃以上高温对稻虱缨小蜂未成熟期的存活和雌虫产卵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拟稻虱缨小蜂具有耐高温能力。稻虱缨小蜂和拟稻虱缨小蜂种群增长的理论最适温度分别为27.41℃和31.87℃,最适温度下的种群内禀增长力以稻虱缨小蜂为高。当供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卵时,拟稻虱缨小蜂只寄生褐飞虱卵,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卵也有明显的喜好。两种缨小蜂对褐飞虱卵密度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
引用
收藏
页码:405 / 41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温度对稻虱缨小蜂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 [J].
徐国民 ;
程遐年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9, (01) :53-59
[2]   两种稻虱缨小蜂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 [J].
徐国民 ;
程遐年 .
生物防治通报, 1988, (03) :102-105
[3]   拟环纹狼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Ⅰ.功能反应 [J].
周集中 ;
陈常铭 .
生物防治通报, 1986, (01) :2-9
[4]   温度对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 [J].
冯炳灿 ;
黄次伟 ;
王焕弟 ;
姚静 ;
宋丽君 .
昆虫学报, 1985, (04) :390-397
[5]   温度对大螟种群增长的影响 [J].
顾海南 .
生态学报, 1984, (03) :282-288
[6]   天敌-害虫作用系统中的数学模型及其主要参数的估计:一、捕食者-猎物系统中的捕食作用模型 [J].
丁岩钦 .
昆虫知识, 1983, (04) :187-190+186
[7]   褐稻虱发育起点及有效积温常数的研究 [J].
首章北 .
昆虫知识, 1983, (02) :52-55
[8]   温度对金边土鳖实验种群影响的研究 [J].
刘复生 ;
周昌清 ;
林佩卿 ;
张玉珍 .
生态学报, 1982, (03) :229-238
[9]   温度对棉铃虫实验种群生长的影响 [J].
吴坤君 ;
陈玉平 ;
李明辉 .
昆虫学报, 1980, (04) :358-368
[10]   稻飞虱卵寄生蜂—缨小蜂生物学特性及保护利用的探讨 [J].
罗肖南 ;
卓文禧 .
福建农学院学报, 1980, (02) :4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