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地区农作物碳储量估算及固碳潜力分析

被引:27
作者
张剑 [1 ,2 ]
罗贵生 [1 ]
王小国 [1 ]
朱波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长江上游地区; 农作物; 碳储量; 碳密度; 固碳潜力;
D O I
10.16213/j.cnki.scjas.2009.02.011
中图分类号
S154.4 [土壤-植物系统];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长江上游地区1995、2000、2004年农作物经济产量统计资料及部分气象站点的月均气象数据为依据,利用相关数学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 IS)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上游地区农作物碳储量及碳密度值进行估算,进一步分析了长江上游农业主产区四川盆地的农作物固碳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4年,长江上游地区农作物碳储量整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1995~2000年增加了9.3%,2000~2004年减少了6.4%;碳密度值总体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南地区高,而西北地区低的特征;四川盆地具较大的固碳潜力优势,充分挖掘该区尤其是盆地丘陵区的农作物生产潜力是提高长江上游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实现其碳汇功能的关键所在。
引用
收藏
页码:402 / 40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J].
方精云 ;
郭兆迪 ;
朴世龙 ;
陈安平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6) :804-812
[2]   江西兴国县农田土壤固碳潜力20a变化研究 [J].
程先富 ;
史学正 ;
于东升 ;
王洪杰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07, (01) :37-40
[3]   中国农业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拟(Ⅱ)——模型的验证与净初级生产力估算 [J].
王彧 ;
黄耀 ;
张稳 ;
于永强 ;
王平 .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06) :916-925
[4]   湖南省稻田表层土壤固碳潜力模拟研究 [J].
刘守龙 ;
童成立 ;
张文菊 ;
吴金水 .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01) :118-125
[5]   长江上游生态服务功能区域差异研究 [J].
陈国阶 ;
何锦峰 ;
涂建军 .
山地学报, 2005, (04) :4406-4412
[6]   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碳蓄积及其变化特征研究 [J].
鲁春霞 ;
谢高地 ;
肖玉 ;
于格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03) :35-37
[7]   中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J].
朴世龙 ;
方精云 ;
贺金生 ;
肖玉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4, (04) :491-498
[8]   四川省耕地地力生产潜力及承载力研究 [J].
何毓蓉 ;
周红艺 ;
张保华 ;
宫阿都 .
地理科学, 2004, (01) :20-25
[9]   基于GIS的甘肃省农业生产潜力研究 [J].
郑海霞 ;
封志明 ;
游松财 .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04) :400-408+437
[10]   氮磷钾配合对棉铃经济性状空间分布的影响 [J].
海江波 ;
许玉璋 ;
申让平 .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9, (06) :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