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来自锆石SHRIMP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174
作者
刘成东
莫宣学
罗照华
喻学惠
谌宏伟
李述为
赵欣
机构
[1] 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SHRIMP年龄; 花岗岩; 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东昆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东昆仑东部约格鲁岩体中发育形态各异的暗色微粒包体和若干基性岩体. 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花岗闪长岩、暗色微粒包体(MME)和角闪辉长岩三者之间具有成因联系. 选择花岗闪长岩(寄主岩)、角闪辉长岩和寄主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样品, 应用SHRIMPⅡ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 结果分别为242±6, 239±6和241±5 Ma, 年龄值基本一致, 排除了花岗质寄主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为源区固态难熔残余或围岩捕掳体的可能性, 也排除了基性岩浆在花岗质岩浆固结后才侵入的可能性. 这一结果从年代学的角度证明, 3种岩石为早、中三叠世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其中, 花岗质寄主岩更接近岩浆混合作用中的酸性端元, 角闪辉长岩则靠近岩浆混合作用中的基性端元, 而包体是注入到酸性岩浆中未完全混合的基性岩浆团块. 结合对岩体所做的其他方面的研究, 可以认为东昆仑花岗岩带在三叠纪中期经历过幔源基性岩浆与壳源酸性岩浆的混合作用, 表明地幔物质与能量对地壳的注入与反应在花岗岩成因中起了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596 / 60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东昆仑约格鲁岩体暗色微粒包体特征及成因
    刘成东
    张文秦
    莫宣学
    罗照华
    喻学惠
    李述为
    赵欣
    [J]. 地质通报, 2002, (11) : 739 - 744
  • [2] 东昆仑印支晚期幔源岩浆活动
    罗照华
    柯珊
    曹永清
    邓晋福
    谌宏伟
    [J]. 地质通报, 2002, (06) : 292 - 297
  • [3] 青藏高原冈底斯带中段花岗岩类及其中铁镁质微粒包体地球化学特征
    江万
    莫宣学
    赵崇贺
    郭铁鹰
    张双全
    [J]. 岩石学报, 1999, (01) : 90 - 98
  • [4] 青藏东昆仑晚古生代末—中生代中酸性火成岩与陆内造山过程
    郭正府
    邓晋福
    许志琴
    莫宣学
    罗照华
    [J]. 现代地质, 1998, (03) : 3 - 5
  • [5] 底侵作用(underplating)及其壳—幔演化动力学意义
    金振民
    高山
    [J]. 地质科技情报, 1996, 15 (02) : 1 - 7
  • [6]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堆晶角闪辉长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李玉文,邓晋福,罗照华,曾早平,曹永清,罗飞
    [J]. 现代地质, 1995, (02) : 212 - 219
  • [7]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成因与地壳演化[M]. 科学出版社 , 王德滋, 2002
  • [8] 花岗岩研究思维与方法[M]. 地质出版社 , 肖庆辉等著, 2002
  • [9] 中国大陆根-柱构造[M]. 地质出版社 , 邓晋福等著, 1996
  • [10] Chaotic dynamics and fractals in magmatic interaction processes: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J] . Perugini Diego,Poli Giampiero.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