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古油藏原油裂解型天然气的生成动力学地质模型

被引:2
作者
王铜山 [1 ]
耿安松 [2 ]
李霞 [1 ]
徐兆辉 [1 ]
王红军 [1 ]
汪泽成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古油藏原油裂解; 鲕滩气藏; 固体沥青; 生烃动力学; 川东北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组成以及气藏储层固体沥青的热变质成因,都说明飞仙关组古油藏确曾存在并发生了裂解,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通过高压封闭体系下的原油热裂解模拟实验,从气态烃组分及产率变化、焦沥青的生成等方面探讨了原油裂解生气特征。结合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的埋藏史、古地温史、构造演化等地质因素,将实验结果外推至地质条件下,建立了古油藏原油裂解生气的动力学地质模型,指出鲕滩天然气藏的形成经历了古油藏、古气藏和气藏调整定型3个演化阶段。通过动力学计算定量恢复了古油藏裂解生气的成藏过程,揭示出在不同地质年代和地质温度下甲烷(C1)、总烃类气体(C1-5)和焦沥青等原油裂解产物的转化率的变化。取得的动力学地质模型对古油藏原油裂解型天然气的成藏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1014 / 102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21]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高含硫气藏H2S成因研究 [J].
王一刚 ;
窦立荣 ;
文应初 ;
张静 ;
刘划一 .
地球化学, 2002, (06) :517-524
[22]   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的成因判识方法 [J].
陈世加 ;
付晓文 ;
马力宁 ;
陈新领 ;
张祥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2, (04) :364-366+371
[23]   塔里木发现和证实两种裂解气 [J].
赵孟军 ;
曾凡刚 ;
秦胜飞 ;
卢双舫 .
天然气工业, 2001, (01) :35-38+8
[24]   原油二次裂解气——天然气重要的生成途径 [J].
赵孟军 ;
卢双舫 .
地质论评, 2000, (06) :645-650
[25]   用干酪根生烃动力学方法预测甲烷生成量之一例 [J].
刘金钟 ;
唐永春 .
科学通报, 1998, (10) :1187-1191
[26]   流体包裹体在建立四川盆地古地温剖面研究中的应用 [J].
王一刚 ;
余晓锋 ;
杨雨 ;
张静 .
地球科学, 1998, (03) :69-72
[27]   四川盆地古地温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J].
伍大茂 ;
吴乃苓 ;
郜建军 .
石油学报, 1998, (01) :28-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