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古地温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43
作者
伍大茂
吴乃苓
郜建军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
[2] 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四川盆地,古地温,镜质体反射率,裂变径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4 [地热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素以“冷盆”著称,地温梯度(2.0~2.5)℃/100m。但近年来通过镜质体反射率法、矿物包裹体测温法、粘土矿物相转变法以及裂变径迹法等多种手段进行古地温研究之后发现,四川盆地早白垩世末至始新世期间古地温梯度曾高达(3.2~4.8)℃/100m,上三叠统底部最高古地温曾高达160~280℃。高古地温对于四川盆地天然气的生成和超低孔渗储层的致密化作用均有重要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3+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古地温研究 [J].
任战利,赵重远,张军,于忠平 .
沉积学报, 1994, (01) :56-65
[2]   磷灰石裂变径迹法在盆地地热史研究中的应用——对康铁笙等人裂变径迹资料的重新解释 [J].
赵孟为 .
石油学报, 1992, (04) :1-9
[3]  
沉积盆地古地温测定方法及其应用[M]. 广东科技出版社 , 周中毅,潘长春主编,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