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6 条
鄂博梁Ⅲ号构造上、下油砂山组成岩作用及对孔隙影响
被引:7
作者:
陈吉
[1
,2
]
史基安
[1
]
孙国强
[1
]
王牧
[3
]
马进业
[3
]
邹开真
[3
]
龙国辉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储层物性;
控制因素;
上、下油砂山组;
鄂博梁地区;
D O I:
10.13885/j.issn.0455-2059.2012.06.001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砂岩普遍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其他化验资料等,系统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鄂博梁Ⅲ号构造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对孔隙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储集砂岩较细,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含少量中砂岩和粗砂岩;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含少量长石岩屑砂岩.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成岩作用阶段已经达到晚成岩阶段A期.压实作用中等是孔隙度大量丧失的主要原因.胶结作用较强,胶结物主要有碳酸盐胶结物、硫酸盐胶结物、硅质胶结和黏土矿物胶结,胶结物充填孔隙、堵塞喉道,在成岩早期能起骨架支撑缓解压实作用的进行.溶蚀作用中等,主要为长石、岩屑、碳酸盐胶结物及杂基等易溶组分溶蚀成粒间、粒内溶蚀孔,为储层增加次生孔隙,属于建设性成岩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